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反諷的意思、反諷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反諷的解釋

從反面諷刺;用反語進行諷刺:文章中充滿了強烈的反諷意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反諷是漢語中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法和表達方式,其核心在于通過字面意義與實際意圖的背離,達到含蓄批評、幽默調侃或深化語義的效果。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語言學研究的界定,其含義可歸納如下:


一、詞典定義與基本特征

  1. 表層與深層的對立

    指表面陳述與實際含義相反或形成鮮明對比。例如用褒義詞表達貶義,或借肯定形式傳遞否定态度。《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用相反的詞語表達本意,以增強表達效果”。

  2. 意圖的隱蔽性

    需依賴語境和受衆的理解能力才能解碼真實意圖,區别于直接的諷刺或貶斥。《漢語修辭學》(王希傑)強調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間接性特征。


二、主要類型與功能

  1. 言語反諷

    通過語調、措辭的刻意錯位傳遞言外之意。如将失敗稱為“了不起的成就”,實則表達批評。此類反諷常見于日常對話與文學作品,用于緩和沖突或增強表現力。

  2. 情境反諷

    由事件發展結果與預期背離構成。如努力防災卻因防災設備故障受傷,突顯命運的荒誕性。這一類型在叙事文本中多用于揭示主題矛盾。

  3. 戲劇反諷

    觀衆知曉而角色未知的信息差制造張力。古典戲劇中角色對自身命運的誤判即典型用例,強化悲劇性或喜劇效果。


三、使用原則與效果


參考資料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商務印書館, 2016.
  2. 王希傑. 《漢語修辭學》. 商務印書館, 2004.
  3. 譚學純等. 《漢語修辭格大辭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0.
  4. 米克. 《論反諷》. 昆侖出版社, 1992(中譯本).
  5. 布斯. 《小說修辭學》. 北京大學出版社, 1987(中譯本).
  6. 何自然. 《語用學概論》.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網絡擴展解釋

“反諷”(Irony)是一種通過表面意義與實際意圖相悖的語言或情境,表達隱含态度或批判的修辭手法。其核心在于“表裡不一”,需結合語境理解深層含義。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核心特征

  1. 字面與真實意義的對立
    表面陳述與真實意圖相反。例如:“你真是準時啊!”若對方遲到,這句話實際表達不滿。
  2. 依賴語境
    反諷效果需通過上下文或情境體現,孤立語句可能無法傳達其意。

二、主要類型

  1. 言語反諷(Verbal Irony)
    最常見的類型,通過字面與實際的矛盾傳遞态度。
    例:暴雨中感歎“天氣真棒”,實為抱怨惡劣天氣。

  2. 情境反諷(Situational Irony)
    事件結果與預期截然相反,形成荒誕反差。
    例:消防站失火、警察被搶劫。

  3. 戲劇反諷(Dramatic Irony)
    觀衆知曉角色未知的信息,制造緊張或幽默。
    例:觀衆早知兇手身份,而劇中偵探仍在調查(如《俄狄浦斯王》)。


三、功能與使用場景

  1. 批判與諷刺
    委婉批評社會現象或個人行為,如用“天才計劃”形容漏洞百出的方案。
  2. 增強表達層次
    文學、影視中通過反諷深化主題,如《動物農場》以動物革命暗諷極權。
  3. 幽默效果
    通過意外反差引發笑料,如脫口秀調侃生活矛盾。

四、注意事項

  1. 文化差異
    反諷依賴文化背景,某些語境可能被誤解為字面意思。
  2. 慎用場合
    正式溝通或敏感話題中過度使用易引發沖突。

五、與相近概念的區别


反諷通過“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張力,成為語言和藝術中表達複雜情感的有力工具,但需精準把握語境以避免誤讀。

别人正在浏覽...

碑表邶詩崩陷匕鬯參觀長書抄纂躭勤大坡獨苗苗夫榮妻貴富吳體幹俸鶴書虹旆華诩火暴積食踡卧峻絕開信坑戮控持跨踞曠霁曠課輪磨落腳貨雒民懋勳馬洗面上銘述明燭目光如炬嘔逆胖墩兒蟠天際地僻書缱绻司青闆輕豔氣數柔膩沙蟹神狐試煉首輔售子涚酌搜括隋卞踏跷童卷烏蜑戶物識誣說夏侯妓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