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蚌内加入冰片、麝香等藥物後肉化成的漿水。古代用以醫治火燒、開水澆潑造成的創傷。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驗各種死傷法》:“湯火傷……急覓水中大蚌,置磁盤中,将蚌口向上勿動,少頃,俟口微開,入冰片、麝香一、二分,口即合,内肉化為水漿而流于盤中……以蚌漿調灰敷上。”
“蚌漿”是一個古代醫學術語,指将蚌肉與冰片、麝香等藥物混合後形成的漿狀液體,主要用于治療燒傷或燙傷。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蚌漿的制作方法是将活蚌(尤其是水中大蚌)剖開,加入冰片、麝香等中藥材,待蚌肉自然融化後形成的黏液狀物質。這種藥液在古代被視為治療熱損傷(如火燒、沸水燙傷)的外用藥物。
醫學用途
據清代《福惠全書》記載,蚌漿可直接塗抹于創面,起到清涼鎮痛、促進愈合的作用。其原理可能與蚌肉的天然黏液成分及冰片、麝香的消炎功效有關。
文化延伸
需注意,部分現代資料(如)提到“蚌漿”被引申為成語,形容“外表美好,内裡空洞”。但這一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更可能是網絡時代的誤傳或新解,建議以傳統醫學解釋為準。
蚌漿的核心含義是古代中醫藥中的一種外治藥液,現代已較少使用。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福惠全書》等古籍原文(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