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纩的意思、耳纩的詳細解釋
耳纩的解釋
指耳衣。 唐 韓愈 《苦寒》詩:“褰旒去耳纊,調和進梅鹽。”按,纩,絮衣之絲。耳衣多絮棉,故名。
詞語分解
- 耳的解釋 耳 ě 聽覺和平衡感覺的器官(通稱“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聰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東西:木耳。銀耳。 像耳朵一樣分列兩旁的東西:耳房。鼎耳。 聽說:耳聞。耳軟。耳順
- 纩的解釋 纩 (纊) à 絮衣服的新絲綿。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耳纩”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詞彙,具體含義和解釋如下:
1.詞義解釋
“耳纩”指古代用于禦寒的耳部服飾,即“耳衣”,類似于現代的耳罩或耳套。其内部填充絲綿(纩),用于保暖。
2.字詞拆解
- 耳:指耳朵。
- 纩(kuàng):原指絲綿或絮狀的填充物,後引申為耳衣的材質。
3.文學出處
唐代韓愈在《苦寒》一詩中提到:“褰旒去耳纩,調和進梅鹽。”此句描繪了嚴寒環境下,人們卸下耳衣(耳纩)的情景,側面反映了耳纩的禦寒用途。
4.用途與材質
耳纩多用于寒冷季節,材質以棉絮、絲綿為主,外層可能覆蓋布料或毛皮。其設計體現了古代服飾對局部保暖的重視。
5.現代關聯
需注意“耳纩”與“耳聍”(耳垢)無關。後者是耳道自然分泌物,屬于生理現象,若過量需就醫處理。
網絡擴展解釋二
《耳纩》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耳朵上的珠飾。
拆分部首:耳(部首:⺾)+ 纩(部首:糸)。
筆畫:《耳纩》共有12個筆畫。
來源:據古籍記載,《耳纩》最早出自《論語·學而》一篇,用于形容學習者言談不多、默默聆聽的态度。
繁體:《耳纩》的繁體寫法與簡體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獻中,可以看到《耳纩》有時寫作「耳貫」,意思相同。
例句:他低頭執筆,目光專注,戴着一對精緻的《耳纩》。
組詞:珠耳纩、耳纩飾品等。
近義詞:耳飾、耳環。
反義詞:聲音。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