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awn on and echo] 逢迎依附
丞相匡衡、禦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事顯,不敢言。——《漢書·王尊傳》
(1).依附。《漢書·王尊傳》:“中書謁者令 石顯 貴幸,專權為姦邪。丞相 匡衡 、禦史大夫 張譚 皆阿附畏事 顯 ,不敢言。”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秦太上君寺》:“ 齊 人外矯仁義,内懷鄙吝……好馳虛譽,阿附成名。” 明 李贽 《趙汝愚傳論》:“吾恐天下之人,耳盡聾,目盡瞎。亦必以我為阿附丞相者矣。”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獻二·張綵》:“大學士 焦芳 導 瑾 為惡, 劉宇 首阿附 瑾 , 綵 皆勸退之。”
(2).偏袒附和。《新唐書·李德裕傳》:“既 德裕 被放, 柔立 内愍傷之,為上書直其冤,坐阿附,貶 南陽 尉。”
“阿附”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ē fù,其核心含義為逢迎依附、巴結附和,通常用于描述趨炎附勢的行為,帶有貶義色彩。以下是詳細解析:
依附權貴
指通過附和、奉承的方式依附于有權勢的人或勢力,常見于古代官場或政治場景。例如《漢書·王尊傳》記載的“丞相匡衡、禦史大夫張譚皆阿附畏事顯”。
偏袒附和
強調為私利而盲目支持他人主張,如《三國志·魏書·武帝紀》提到的“長吏多阿附貴戚,贓污狼藉”。
巴結奉承
泛指曲意迎合、讨好他人,例如《三國演義》中“阿附國賊”的用法。
曆史典籍
政治制度
漢代“阿附藩王法”嚴禁諸侯結黨營私,如西漢限制諸王蓄養羽翼的記載。
現代語境中,“阿附”多用于批評趨炎附勢的行為,例如:“他毫無原則,隻會阿附領導。” 書面色彩較濃,常見于曆史類文本或評論性文章。
“阿附”一詞從古至今均含貶義,強調通過附和、奉承依附他人。其曆史用例豐富,多與權謀鬥争相關,現代則多用于批判無原則的迎合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