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罪狀。《新唐書·楊嗣複傳》:“故事,大臣非惡狀明白,未有誅死者。”
“惡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惡狀”由“惡”(壞的、不好的)和“狀”(情況、狀态)組成,字面指壞事情的情況或狀态,常用于描述負面局面或困境。例如:“公司陷入財務惡狀”即指財務狀态糟糕。
在曆史或法律語境中,“惡狀”特指明确的罪狀。如《新唐書·楊嗣複傳》記載:“大臣非惡狀明白,未有誅死者”,意為若大臣的罪行未被明确證實,不會被處死。這一用法強調對罪行的具體指控。
需注意與“惡形惡狀”區分:後者是方言詞彙(如上海話),形容言行卑賤丑惡,例如“他撒潑時的惡形惡狀令人反感”。
如需進一步例證,可參考《新唐書》原文或方言研究資料。
「惡狀」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邪惡的形狀或外貌。
「惡狀」拆分為「惡」和「狀」兩個部分。其中,「惡」的部首是「心」,并且它由「心」和「告」兩個筆畫構成;而「狀」的部首是「犬」,它由「犬」和「矢」兩個筆畫構成。
「惡狀」一詞最早出現在《晉書·董魏傳》中。在古代,「惡狀」是指外貌丑陋惡劣的形象,比喻人的外表看起來令人不悅或不順眼。
在繁體中文中,「惡狀」這個詞仍然保持不變,以「惡狀」的形式出現。
在古代,「惡狀」的寫法可能與現代稍有不同。根據《說文解字》記載,古時候漢字中的「惡」字可寫作「悪」,而「狀」字的古代寫法是「狀」。
1. 他總是挑剔别人的長相,完全看不到别人内在的美,真是個人品惡狀!
2. 這個電影中的反派角色有一個十分惡狀的面孔,給觀衆留下了深刻印象。
惡念、惡行、惡意、惡習、惡劣、惡人、惡化、惡搞
丑陋、醜惡、猥亵、妖豔、邪惡
美麗、端莊、高雅、善良、正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