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人老,已快到壽終的時候。 宋 蘇轼 《東坡志林》卷十二:“桃符仰視艾人大駡曰:‘汝何等草芥,輒居我上!’艾人俯而應曰:‘汝已半截入土,猶争高下乎!’” 李準 《不能走那條路》:“他還不是為你們。他已經半截入土了,還不是為你們打算。”
“半截入土”是一個漢語成語,主要用于形容人年事已高或生命接近尾聲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比喻人已年老或生命所剩無多,字面意為“半段身子埋入土中”,暗示在世時日不多。例如:“他雖才六十,卻常自嘲半截入土了。”
源自宋代蘇轼《東坡志林》卷十二:桃符(春節挂的門飾)與艾人(端午挂的草人)争吵,艾人諷刺桃符“汝已半截入土,猶争高下乎?”。後演變為成語,暗含對争名奪利者的譏諷。
多用于口語或文學描述,帶有中性或自嘲意味,需注意語境避免冒犯他人。例如感歎時光流逝,或勸人勿過度計較得失。
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東坡志林》原文或權威詞典。
拆分部首: 卩 + 糸 + 土
筆畫數: 9畫
《半截入土》這個詞最早出自于現代漢語,用于形容過早離世的悲劇。并無繁體字。
古時候并無“半截入土”這個詞,因此也沒有相應的古代漢字寫法。
他年僅三十就半截入土,讓人感到非常惋惜。
這位年輕的藝術家被早逝,半截入土,使整個行業感到失望。
組詞: 安詳入土、暴烈入土
近義詞: 苦及須臾、中年逝世
反義詞: 長壽晚年、健康長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