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ut one's hand on the forehead in joy] 将手放在額頭上,表示慶幸
以雙手合掌加額,表示慶幸。 清 梁章鉅 《歸田瑣記·緻劉次白撫部鴻翺書》:“繼聞此事已奉中旨再三駁飭,仰見聖明覆載無私,洞鑒於萬裡之外,俾濱海臣庶,均各安耕鑿於 堯 天 舜 日之中,為之額手稱慶。”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三:“每拆卷,當事輒額手稱慶。”亦作“ 額手相慶 ”。 清 王韬 《淞濱瑣話·盧雙月》:“泥金高揭,鄰裡喧譁,擠庭下幾滿。喜極入告,額手相慶。” 魯迅 《僞自由書·“有名無實”的反駁》:“不抵抗将軍下台,上峰易人,我士兵莫不額手相慶。”亦省作“ 額手慶 ”、“ 額慶 ”。 清 沉起鳳 《諧铎·虎癡》:“母女方額手慶,忽一虎曳尾而來,徑登堂上。”《“五四”愛******動資料·學生終止罷課之宣言》:“ 歐 戰告終,暴 德 颠仆,吾人方額慶正義人道之将可白于天下。”參見“ 額手 ”。
“額手稱慶”是一個充滿畫面感的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該成語最早出自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第三十七回,記載晉文公重耳回到晉國都城绛城時,“國人無不額手稱慶”,生動描繪了百姓對明君歸來的慶幸與喜悅。
成語通過“舉手加額”的肢體語言,将抽象情感具象化,體現了漢語“以形表意”的特點,常用于文學和曆史叙事中強化情感表達。
若需更多例句或故事細節,可參考《東周列國志》原文或提供的實用範例。
“額手稱慶”是一種表達喜悅和慶祝的方式。它源自古代禮儀,當人們感到非常高興的時候,會将手向額上一拍,以表達自己的喜悅之情。
“額手稱慶”的部首是“手”,總共由14個筆畫組成。
“額手稱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儒家禮儀。在古代,人們對禮儀非常重視,以示尊敬和感激的态度,會使用這個手勢來表達。
這個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額手稱慶」。
在古時候,寫“慶”字的常用方式是“廾”加上“白”字正寫。“慶”字象征着喜悅和慶祝。
在國慶節這一天,人們舉國歡慶,額手稱慶。
相關的組詞:慶祝、慶典、慶賀。
近義詞:高興、喜悅、歡樂。
反義詞:憂傷、悲痛、哀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