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擄掠。鹵,通“ 虜 ”。《新唐書·曲環傳》:“二州比為寇衝,民苦剽鹵,客他縣。”
“剽鹵”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為piāo lǔ,意為“擄掠”或“掠奪”。其中“鹵”是通假字,通“虜”,表示俘獲、搶奪的行為。
“鹵”在古代文獻中常與“虜”通用,強調暴力奪取的行為。例如《新唐書·曲環傳》記載:“二州比為寇衝,民苦剽鹵,客他縣”,描述了百姓因頻繁被掠奪而流離失所的情景。
該詞多見于曆史典籍,如唐代文獻中常用來形容戰亂時期的劫掠現象,體現古代社會動蕩對民衆的影響。
近義詞包括“劫掠”“擄奪”等,相關成語如“鹵莽滅裂”(形容做事草率)也含“鹵”字,但語義不同。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例句,可參考《新唐書》等曆史資料。
剽鹵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剝奪他人財物,進行搶劫或盜竊。其拆分部首是“刂”和“鹵”,筆畫數為6畫。
“剽鹵”一詞源于古代,它是在古代文獻中出現的。一般而言,“剽鹵”的出現背後往往暗示了一種不道德的行為,即以非法手段謀取個人或群體的利益。
在繁體字中,“剽鹵”通常會寫作“剽剝”,這是由于繁體字的字形較為包容,存在對漢字發展過程中的不同寫法的接納。而在簡體中,“剽鹵”則是較為常用的寫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例如在六朝隋唐時期,漢字的寫法普遍較為簡短。以“剽鹵”為例,其在古代可能會寫作“剽罏”或“剽盧”等。
以下是幾個關于“剽鹵”的例句:
與“剽鹵”相關的組詞有:
與“剽鹵”意思相反的反義詞是“貢獻”,即指向社會或他人奉獻自己的財物、時間或力量。
總之,“剽鹵”是一個具有負面含義的詞語,它提醒我們要遵守法律,尊重他人的權益,遠離不道德的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