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偏失怠惰。《元典章·吏部三·投下職官公罪》:“嘗謂張官置吏,莫非為民,而公事偏惰,則必糾正其罪。”按“惰”原作“隋”。據 陳垣 校改。
“偏惰”并非現代漢語中的規範詞彙,但可以拆解為“偏”和“惰”二字進行解釋:
字義分析
組合含義推測
結合兩字,“偏惰”可能表示“傾向于懶惰的狀态”或“在行為或态度上存在懈怠的偏向”,例如:“他性格偏惰,做事常拖延”。
使用注意
該詞在正式語境中較少使用,可能是特定語境下的臨時組合或方言表達。若需更精準的解釋,建議補充上下文或确認是否為“偏堕”(佛教用語,指偏離正道的堕落)、“偏懶”(口語中表示特别懶惰)等相近詞的誤寫。
若需進一步探讨,可提供具體出處或使用場景。
“偏惰”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偏”的部首是亻,其筆畫數為2;“惰”的部首是心,其筆畫數為11。
“偏惰”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漢語中,動詞“偏”意為不公平地對待或有偏見。在這個詞組中,表示一個人或事物傾向于懶惰、不願意努力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将“偏惰”寫作“偏惰”。
古時候,“偏惰”這個詞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由于目前沒有相關文獻資料提供确切的古代寫法,因此無法準确追溯到古代的寫法形式。
以下是幾個使用“偏惰”一詞的例句:
1. 他偏惰于工作,所以被老闆批評了。
2. 她一直偏惰學習,不把功課當回事。
組詞:偏向、偏移、惰性、惰賴
近義詞:懶惰、懶散、懶洋洋
反義詞:勤奮、努力、積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