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佩觹 ”。亦作“ 佩觽 ”。1.佩戴牙錐。觿,象骨制成的解繩結的角錐。亦用為飾物。佩觿,表示已成年,具有才幹。《詩·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 毛 傳:“觿所以解結,成人之佩也。” 漢 劉向 《說苑·脩文》:“能治煩決亂者佩觿,能射禦者佩韘。” 唐 元稹 《王悅昭武校尉行左千牛備身》:“佩觹有趨蹌之美,釋褐參待從之榮。”
(2).佩帶的牙錐。
“佩觿”是古代中國的一種文化習俗,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指佩戴用象牙或獸骨制成的錐形工具“觿”,主要用于解開繩結。該詞在《詩經》等文獻中亦寫作“佩觹”“佩觽”,屬于同詞異形。
觿的形制為尖銳角錐狀,早期為實用工具,後演變為禮儀性佩飾。材質多采用象骨或玉石,兼具裝飾功能。
與“佩韘”(玉扳指)共同構成古代成人佩飾體系:佩觿象征文治能力,佩韘象征武功技能,二者分别對應《詩經》中“佩觿”“佩韘”的并列表述。
最早見于《詩經·衛風·芄蘭》:“芄蘭之支,童子佩觿。雖則佩觿,能不我知。”漢代《說文解字》進一步說明其“解結”功能與成人禮關聯。
佩觿(pèi xī)是一個漢字詞語,由“佩”和“觿”兩個字組成。
“佩”字的部首是“人”,總筆畫數為9;“觿”字的部首是“角”,總筆畫數為21。
“佩觿”這個詞來源于古代器物的名稱,是指佩戴在衣物上用于裝飾的金屬飾品,古人用于佩帶牲畜的角飾。它的繁體形式為“佩觿”。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佩觿的字形與現代有所不同。在古代,它的“佩”字的上方有個小橫,表示器物在人的身上佩帶。而“觿”字旁邊則有一個冬字旁,表示這種飾物是從牲畜的角上獲得的。
1. 她身上佩戴着一枚華麗的佩觿,顯得格外高貴。
2. 古代武士常常佩帶着佩觿作為戰鬥的象征。
佩飾、佩劍、佩戴、佩帶、佩奇
佩飾、佩帶、佩劍、佩戴
割舍、解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