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辔頭的意思、辔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辔頭的解釋

[reins;bridle] 駕馭牲口的嚼子的缰繩

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樂府詩集·木蘭詩》

詳細解釋

(1).馬籠頭。《樂府詩集·橫吹曲辭五·木蘭詩》:“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唐 杜甫 《前出塞》詩之二:“走馬脫轡頭,手中挑青絲。”《西遊記》第五六回:“那長老挽不住繮口,隻扳緊着鞍鞽,讓他放了一路轡頭,有二十裡向開田地,方才緩步而行。”

(2).方言。謂放松辔頭,讓馬奔跑。《官場現形記》第二八回:“當時三人同時上馬,一個轡頭到得刑部監。”

(3).借指快速行駛。 茅盾 《子夜》十七:“這兒空蕩蕩的,就隻有我們一條船,你開了快車也沒有味兒!我們回去罷,到 外灘公園 一帶浦面熱鬧的地方,我們出一個辔頭玩一玩,那倒不錯!”

(4).喻要領。 魯迅 《二心集·做古文和做好人的秘訣》:“這回意外地所得的益處,是三十年來,若有所悟,而還是說不出簡明扼要的綱領的做古文和做好人的方法,因此恍然抓住了辔頭了。”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辔頭(pèi tóu)是駕馭牲口(尤指馬匹)時套在其頭部的一套器具的總稱,核心功能是控制方向與速度。其釋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套在馬、騾等牲口頭部的皮革或繩索制具,包含嚼子、缰繩等部件。騎手或車夫通過拉扯缰繩傳遞指令,實現對牲口行進方向與步伐的控制。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987頁。

二、部件構成

  1. 嚼子(jiáo zi):

    金屬制成的條狀物,橫置馬口内,通過壓力使馬感知指令。

  2. 缰繩(jiāng shéng):

    連接嚼子兩側的長繩,供駕馭者手持操控。

  3. 絡頭(luò tóu):

    固定嚼子于馬頭位置的網狀革帶。

    來源:《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第10卷第112頁。

三、文化延伸

古代文學中常以“辔頭”象征駕馭權力,如《木蘭詩》“南市買辔頭”體現戰馬裝備的嚴肅性;成語“按辔徐行”則借指從容掌控局勢。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中華書局)第1286頁。

四、别稱與演變

亦稱“馬籠頭”,材質從商周時期的革制逐步發展為唐宋後金屬與皮革複合結構,成為古代交通工具的核心部件。

來源:《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4562頁。

網絡擴展解釋

“辔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含義

辔頭(拼音:pèi tóu)指駕馭牲口的嚼子與缰繩組合而成的器具,主要用于控制馬、牛等牲畜的行動方向與速度。例如《樂府詩集·木蘭詩》中“南市買辔頭,北市買長鞭”即描述購置馬具的情景。


二、延伸含義

  1. 方言用法
    部分地區引申為“放松缰繩讓馬奔跑”,後進一步代指快速行駛。例如茅盾《子夜》中“開了快車也沒有味兒”即用此意。

  2. 比喻義
    在特定語境中可喻指事物的要領或關鍵,如“掌握辔頭”比喻把控核心環節。

  3. 争議性引申
    有資料提到其作為成語時形容“過度追求外表虛榮”(如),但此用法較少見,可能為特定語境下的引申,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三、結構與文化背景

辔頭由嚼子(金屬制,置于馬口)和缰繩(連接嚼子的繩索)組成,是古代車馬文化的重要工具。其設計既體現控制力,也反映人與動物的協作關系,常見于古典文學,如《三國演義》中趙雲“扯住辔頭”的戰場描寫。


四、總結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樂府詩集》《三國演義》等文獻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道豹月烏博學多識黜否楚珪達變鬥十胡頓牟兒馬豐膩萯陽負依跪辭貴選國防軍海州常山赫爾皇華使化身回遠嫁奁加納見哭興悲皦鏡架陷積習刊竄克意贶室練就靈昭臨閱愍忌炮位骈指遣兵調将遣決千颦棄法覃均饒放上則設處石劍受耕樞長水冶私帑鹈峯頭湯面頭條拖親外舉外難尪纖違間未來身鞋弓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