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陪京的意思、陪京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陪京的解釋

(1).背向 洛陽 。陪,通“ 倍 ”。《文選·張衡<南都賦>》:“陪京之南,居 漢 之陽。” 李善 注:“京謂 洛陽 也。” 晉 潘嶽 《閑居賦》:“陪京泝 伊 ,面郊後市。”《晉書·潘嶽傳》作“背京”。

(2).即陪都。 宋 梅堯臣 《依韻和王中丞憶評州西湖》:“拍岸千尋水,陪京第一州,艷光落日改,明月與人留。” 宋 文天祥 《建康》詩:“山勢猶盤礴,江流已變更。 金陵 古會府,南渡舊陪京。”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盛京五部》:“ 章皇帝 初定 北京 , 盛京 設昂邦章京一員,及駐防官員兵丁若幹,以為陪京保障,時未遑設文吏。”參見“ 陪都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陪京”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需結合曆史語境:

一、基本含義

  1. 背向京城(古義)
    指地理位置與都城(如洛陽)相背。此處的“陪”通“倍”(通假字),意為“背對”。例如:

    • 張衡《南都賦》提到“陪京之南,居漢之陽”,李善注釋“京謂洛陽也”,即南都(南陽)位于洛陽之南,背向京城。
    • 潘嶽《閑居賦》中“陪京泝伊”亦為此意。
  2. 陪都(後起義)
    指在首都之外另設的副都,多見于宋代文獻。例如:

    • 宋代梅堯臣稱某地為“陪京第一州”;
    • 文天祥《建康》詩中将金陵(今南京)稱為“南渡舊陪京”。

二、演變與用法

三、現代應用

現代漢語中,“陪京”已較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曆史研究。需注意結合上下文區分具體含義,避免與“陪同京城人物”的現代誤讀混淆。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文選》《晉書》等古籍原文,或參考曆史地理學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陪京

陪京是一個漢字詞語,由“陪”和“京”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陪”字的拆分部首是阝,總筆畫數為9;“京”字的拆分部首是亠,總筆畫數為8。

來源

陪京一詞最早見于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遊記》中,形容陪同皇帝或官員在京城共同居住的人。

繁體

繁體字“陪京”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古時的寫法規範,漢字“陪”可以寫作“賠”,“京”可以寫作“亰”,因此在古文中,陪京也可以寫作賠亰。

例句

他因工作需要,被調遣到北京陪京。

組詞

陪讀、陪同、陪伴、陪同等。

近義詞

陪都、陪都市、陪伴都市。

反義詞

離京、返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