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炮台的意思、炮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炮台的解釋

(1) [battery;fort]∶舊時在江海口岸和其他要塞上構築的永備性火炮陣地

(2) [barbette]∶為放置火炮而建築的炮位或平台

詳細解釋

一種舊式的固定的火炮發射陣地。構築在江海口岸或要塞上。《清史稿·兵志三》:“以親軍炮隊營駐 大沽 炮臺。”如: 上海 的 吳淞 炮台。


亦作“礮臺”。亦作“礟臺”。修築在江海口岸等險要處用以安放大炮的工事。 宋 陳規 《守城錄》卷一:“城面地步不廣,必然難安大砲,亦難容數多。雖有砲臺,砲臺地步亦不甚廣。”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控海口莫如以礮墩易礮臺。” 清 薛福成 《代李伯相張尚書籌議懾服鄰邦先圖自強疏》:“ 煙臺 無礮臺,無陸軍,又無兵船,先無自立之根本,轉恐無以制人。” 王闿運 《到廣州與婦書》:“鄉村族居,多建礮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炮台,指舊時在江海口岸、要塞等戰略要地構築的永備性火炮發射陣地,主要用于防禦或攻擊。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

炮台是架設火炮的固定工事,通常為永久性建築,常見于江海渡口、軍事要塞等關鍵位置。其核心功能是依托大口徑、遠射程火炮形成火力覆蓋,控制周邊區域。

二、結構與功能

  1. 工事特點:以花崗石、夯土等材料建造,結構堅固,屬于永備性防禦設施。
  2. 戰略作用:多設在“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塞,例如海岸線或交通咽喉,可部署兩門以上火炮形成火力網。

三、曆史實例

四、現代意義

隨着軍事技術發展,傳統炮台已逐漸被現代化軍事設施取代,但部分遺址作為曆史文物保留,成為研究古代軍事防禦的重要依據。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曆史文獻或軍事工程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炮台

炮台是指用來安放大炮或火箭炮的堅固建築物或平台。它可以用于防禦和攻擊,常見于軍事要地或戰略要塞等重要地點。

炮台的拆分部首為火火,筆畫數為9。它是由“火”和“台”兩個字組合而成。

炮台這一詞來源于古代,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丘中有麻》:“起如重雲,蔽如載日,炮台旁處。”在古代,炮台多用來指代城牆上的炮樓、炮台等防禦設施。

在繁體字中,“炮台”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炮台”這個詞的寫法沒有變化,仍然是由火火和台組合而成的。

一些例句可用于诠釋“炮台”這個詞的含義。例如:“敵方炮台遭到了有效的打擊。”、“部隊在山頂修建了一座堅固的炮台。”

與“炮台”相關的詞語包括“火炮”、“火箭炮”、“炮樓”等。

與“炮台”相反的意思可以用“防禦工事”、“防火牆”等詞語來表示。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