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曲。 唐 劉禹錫 《廟庭偃松詩》引:“侍中後閣前有小松……植于高檐喬木間,上嶔旁軋,盤蹙傾亞,似不得天和者。” 清 顧炎武 《北嶽廟》詩:“睒睗鬼目獰,盤蹙松根轉。” 清 龔自珍 《撰四等十儀》:“凡生民四體之盤蹙、高卑、遲速以行禮,其别有三:一曰坐,二曰立,三曰跪。”
“盤蹙”是一個較為少見的漢語詞彙,綜合多個權威詞典及文獻的解釋如下:
讀音:pán cù
基本含義:指卷曲、收縮的狀态。
形容物體形态
多見于古代詩文,描述松樹、藤蔓等自然物的卷曲姿态。例如:
描述人體動作
清代龔自珍《撰四等十儀》提到“生民四體之盤蹙”,指人體四肢的蜷縮或屈伸姿态,用于禮儀動作的分類。
該詞多用于文學性描述,尤其是古典詩文或學術性文本中,現代口語及日常寫作較少使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結合上下文替換為更通俗的詞彙,如“蜷縮”“盤繞”等。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中提到的《廟庭偃松詩》《北嶽廟》等原文。
盤蹙(pán xī)是一個動詞詞彙,表示被困、受限或受到壓迫。
盤蹙的部首是玄(王字底,意為黑色),它的總筆畫數為14。
盤蹙一詞的來源較為複雜,不可确定其确切的源頭。但可以推測其與壓迫、束縛等概念有關。
盤蹙的繁體字為「盤蹙」。
在古時候,盤蹙的寫法可能因人而異,沒有固定的标準格式。
1. 這個國家人口稠密,城市生活讓人覺得無處可去,仿佛被盤蹙在城牆之中。
2. 她的債務逐漸增加,使得她感到自由受到了盤蹙。
3. 學業壓力讓學生感到盤蹙,無法自由發展興趣愛好。
1. 組詞:盤蹙百家、蹙眉盤蹙
2. 近義詞:受困、受壓迫、受限、束縛
3. 反義詞:自由、逍遙、舒展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