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唐書·杜甫傳》:“[ 甫 ]嘗醉登 嚴武 牀,瞪視曰:‘ 嚴挺之 乃有此兒!’ 武 亦暴猛,外若不為忤,中銜之。一日欲殺 甫 及 梓州 刺史 章彜 ,集吏於門。 武 将出,冠鉤于簾三,左右白其母,奔救得止,獨殺 彜 。”後用為詠 杜甫 的典實。 金 房皞 《讀杜詩》詩之三:“怒冠三掛簾鈎上,誰謂将軍禮數寬?”
“怒冠三挂”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成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出自《新唐書·杜甫傳》的記載:
杜甫曾醉酒後登上嚴武的床榻,瞪眼質問:“嚴挺之怎麼會有你這樣的兒子!”嚴武表面未發作,内心卻懷恨。某日欲殺杜甫和梓州刺史章彜,召集官吏到門前。嚴武出門時,帽子被門簾鈎子挂住三次,侍從告知其母,母親急忙勸阻,最終隻殺了章彜,杜甫幸免于難。
該成語與杜甫生平密切相關,反映了唐代文人仕途的艱險,建議結合杜甫與嚴武的關系(如嚴武對杜甫的庇護與矛盾)進一步理解背景。
「怒冠三挂」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人憤怒到極點,怒氣沖天,即大怒。
拆分部首和筆畫:
「怒冠三挂」的拆分為「怒」(nù)、「冠」(guān)、「三」(sān)、「挂」(guà)四個字。其中,「怒」的部首是心,總筆畫五畫;「冠」的部首是冖,總筆畫五畫;「三」的部首是一,總筆畫三畫;「挂」的部首是手,總筆畫十畫。
來源:
「怒冠三挂」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明代的小說《西遊記》。書中有一個故事,講述了孫悟空去找紅孩兒賠禮,卻遭到紅孩兒的拒絕。孫悟空非常憤怒,怒氣沖天,怒冠三挂。後來,這個成語就逐漸流傳開來。
繁體:
「怒冠三掛」是「怒冠三挂」的繁體字寫法,意思相同。
古代漢字寫法:
在古代,「怒冠三挂」的字寫法略有不同。其中,「怒」的古文寫法為「怒字頭部有三撇疊節,下面為口字。」;「冠」的古文寫法為「上部為冖,下部為「丌公」的部首,類似于「親」字的上部,下部為「禾」」;「三」的古文寫法和現在基本相同;「挂」的古文寫法為「左邊為手,右邊為古代的「卝」字,卝字下方為「宀」,類似于房屋的形狀。」
例句:
他聽到那個消息後,怒冠三挂,立刻沖出去了。
組詞:
怒火沖天、怒氣沖冠、挂一漏萬
近義詞:
怒火沖天、怒不可遏、怒發沖冠
反義詞:
泰然自若、平靜處事、無動于衷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