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平禦覽》卷八四二引《祢衡别傳》:“十月,朝 黃祖 在艨衝舟上。會設黍臛, 衡 年少在坐,黍臛至,先自飽食畢,摶以弄戲,其輕慢如此。”後以“弄黍”指文人的傲慢放縱。 清 王夫之 《種竹亭稿序》:“江天風起,高閣秋新,把酒酹空,問騎鲸弄黍之客,人有賦心,仙依客影。”
“弄黍”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最早出自《太平禦覽》引用的《祢衡别傳》,描述東漢名士祢衡在宴會上輕慢無禮的行為:他先自顧飽食黍臛(一種食物),後将剩餘黍飯揉成團戲耍,表現出文人的傲慢放縱。後世以此典故代指文人恃才傲物、不拘禮節的态度。
使用場景與例句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評論中,例如清代王夫之《種竹亭稿序》中“騎鲸弄黍之客”,即借“弄黍”暗喻文人狂放不羁的形象。
其他解釋辨析
有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農民親自除草護黍”,但此說法缺乏權威文獻佐證,且與其他來源矛盾,可能為誤傳或混淆其他詞彙,建議以曆史典故釋義為準。
“弄黍”的核心含義源于祢衡的典故,形容文人輕慢放縱的作風。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太平禦覽》《後漢書》等原始文獻。
弄黍是一個漢語詞語,意思是收獲或摘取高粱。它可以指高粱成熟後的收割或者采摘。這個詞常用于描述秋天農田裡豐收時的景象。
弄黍的拆解部首是弓和刀,總共有14筆。
《弄黍》是出自《詩經》中的一篇古代詩歌。在《詩經》中,弄黍被用來象征豐收的美好景象,表達了古人對農業生産的關注和重視。
弄黍的繁體字是「弄黍」,與簡體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弄黍的漢字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明顯差異。
1. 秋天來臨時,農民們開始弄黍了。
2. 他們一大早就到田地裡去弄黍。
弄黍的組詞:弄谷、弄稻、弄米、弄秧。
弄黍的近義詞:割黍、收黍。
弄黍的反義詞:種黍、栽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