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pustule]∶一種小而界線清晰的皮膚隆凸,含有膿和具有炎性基底
(2) [worthless fellow]∶比喻懦弱無能的人
(1).身體某部組織化膿時因膿液積聚而形成的隆起物。
(2).比喻無用的人。《西遊記》第四回:“猴王笑道:‘膿包!膿包!我已饒了你,你快去報信!’”《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五回:“誰知他是個膿包,這一點他就擔不起了。” 茅盾 《驚蟄》:“你們這些膿包,一點勇氣也沒有。”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二幕:“打勝了不要笑,打敗了不許哭,哭的就是膿包!”
膿包(也稱膿疱)是皮膚或黏膜組織因感染或炎症反應形成的局限性隆起,内含膿液。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膿包是皮膚軟組織感染化膿後形成的腫包,内部充滿膿液(包含壞死白細胞、細菌及組織液)。其形态多為圓形或錐形,顔色因膿液成分呈白色、黃色或黃綠色,周圍常伴隨紅腫熱痛等炎性反應。
如需更詳細的疾病分類或用藥指導,可參考中國醫藥信息平台()或皮膚病專科資料()。
膿包是一個常用詞彙,用來形容皮膚下或器官内發生感染時所形成的膿液積聚的地方。下面将對膿包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的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進行具體說明。
膿包的拆分部首是“⺍(冂)”和“⾨(門)”,其中“⺍”表示“包裹”,“⾨”表示“門”,兩者結合意味着“在門内有包裹的東西”。根據筆畫,膿包的總筆畫數為11。
膿包一詞最早出現在《爾雅》一書中,該書是中國最古老的字書之一,記載了古代的文化知識和文字解釋。
“膿包”的繁體字為“膿包”,字形上多留有較多的筆畫和線條,相較簡體字更加繁複。
古代有些漢字的寫法與現代不同。在古時候,膿包的寫法使用“膿”字,形狀與現代的簡化字相似,但多出了一橫和一撇。
1. 他的傷口感染了,形成了一個大膿包。
2. 醫生決定要切開膿包進行排膿治療。
膿包的相關組詞有:
1. 膿液 - 指由感染部位産生的膿性分泌物
2. 化膿 - 指感染部位發生膿液積聚、形成膿包的過程
3. 膿疱 - 指皮膚上形成膿液充滿的小水疱
4. 膿腫 - 指皮膚下或器官内有活動性的感染性積聚
5. 膿痰 - 指患者咳嗽排出的帶有膿液的痰
與膿包相近義的詞彙包括:
1. 包塊 - 指身體内或皮膚下突出的體塊
2. 腫塊 - 指身體組織内或皮膚下異常突出的腫瘤
3. 腫痛 - 指體内或皮膚下突出的腫起且伴隨疼痛感。
膿包的反義詞是:
正常 - 指身體或組織處于正常狀态,沒有感染或異常情況發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