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ud] 〈方〉∶和着水的土
(2) [mire]∶粘稠、往往很厚的泥漿
稀泥。亦指幹結的泥塊。 杜鵬程 《保衛延安》第二章:“他滿身泥巴,帽檐滴水,皮帶上别着扳起機頭的駁殼槍。” 周而複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啪,右邊牆上的一塊泥巴掉了下來。”
“泥巴”是土和水的混合物形成的黏性物質,在不同語境中具有多重含義和用途。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物質構成
泥巴由土壤(如黏土、砂質土)與水混合而成,呈現黏稠或半固态。幹燥後可能形成硬塊,潮濕時具有可塑性。
物理特性
顔色多樣,常見灰色、棕色、黃色或紅色(受土壤成分影響),密度接近水,含有微生物(如細菌)。
工業與手工業
是制作瓷器的主要原料,含石英、絹雲母、長石等矽酸鹽礦物,需按比例混合瓷石(60-80%)和高嶺土(20-40%)。
建築與農業
用于燒制磚塊、陶器,或作為土壤改良劑和肥料。
日常意象
常與童年記憶(如玩泥巴)或髒亂環境相關聯,例句:“戴過小紅花、玩過黃泥巴”(來自文學作品《保衛延安》)。
特殊活動
部分娛樂項目如泥巴摔跤、泥巴滑梯,利用其物理特性創造趣味性。
需要更完整的例句或專業術語解釋,可參考(搜狗百科)和(愛問教育)中的瓷用泥配方說明。
《泥巴》是一個常用的漢字詞語,意思指濕軟的土壤或泥土。通常是由含有粘性的土壤、水和其他雜質混合而成,常見于濕潤的地方。
《泥巴》的部首是「氵」(三點水),表示與水有關。字形結構上,「泥」是由2個部分構成,左邊是「氵」,右邊是「尼」。總共有8畫。
《泥巴》一詞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其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演變過程中。現代漢字簡化後,「泥巴」在繁體字中寫作「泥壤」。
在古代,漢字「泥巴」的寫法稍有不同。形狀更加方正,字形上的一些筆畫也有變化。例如「泥」的寫法中,上方隻有一點而不是現代的兩點。
1. 小孩子玩得興高采烈,一身的泥巴。
2. 雨後地上泥巴濕滑,請小心走路。
1. 泥坑:指充滿泥巴的坑洞。
2. 泥濘:形容泥土濕軟、泥濘不堪。
3. 泥塘:指積水成泥的低窪地帶。
1. 淤泥:指水泥結成的沉積物,與泥巴意思相近。
2. 污泥:指被污水浸濕的泥土或泥漿。
1. 石頭:與泥巴相對,指硬性的岩石。
2. 沙子:與泥巴相對,指較為細小的顆粒狀物質。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