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尚書省。因位于宮廷之南,故稱。《北史·柳虯傳》:“以 虯 為行臺郎中, 諏 為北府屬,并掌文翰。時人為之語曰:‘北府 裴諏 ,南府 柳虯 。’”
(2). 宋 時稱 開封府 為南府。《宋史·畢士安傳》:“ 士安 沒後, 真宗 謂 寇準 等曰:‘ 畢士安 ,善人也,事朕南府、東宮,以至輔相。飭躬慎行,有古人之風。’”
(3). 遼 建國前的部落集團之一。《遼史·營衛志下》:“其先曰 撒裡本 , 阻午可汗 之世,與其兄 益古 分營而領之,曰 乙室部 。 會同 二年,更夷離堇為大王。隸南府。” 範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 遙辇氏 八部以 疊剌部 為核心的五部和以 乙室部 為核心的三部,原來分别組成兩個部落集團,稱‘北府’、‘南府’。”
(4). 清 乾隆 時,移 内中 、 和樂 、 内學 等太監,習藝于 南花園 ,隸内務府,因稱南府,以别于 西華門 内的内務府。
“南府”是一個曆史術語,其含義因朝代不同而有所演變,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四類:
南北朝至唐代的尚書省
因官署位于宮廷南側得名。例如《北史》記載“南府柳虯”,《遼史》也沿用此稱。
宋代的開封府
北宋時期特指首都開封府,如《宋史》提及畢士安“事朕南府”,即輔佐宋真宗治理開封的履曆。
遼代的部落集團
遼建國前将核心部落稱為“南府”,屬契丹八部之一,與“北府”相對,見于《遼史·營衛志》記載。
清代内務府機構
乾隆時期設立,負責培養太監學習戲曲藝術,因位于西華門南側得名。此機構後于道光年間更名為“昇平署”。
補充說明:需注意“南府”一詞的具體含義需結合史料語境判斷,例如清代戲曲檔案中的“南府”與遼代部落集團無關聯。若需深入考證,可參考《北史》《遼史》及《清史稿》等文獻。
《南府》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位于南方的官署、府邸”。其拆分部首為“十”和“宀”,總共有6個筆畫。
《南府》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官制。在中國古代,皇帝設有朝廷和官署,南方的官署稱為“南府”,是朝廷的重要機構之一。
《南府》的繁體字為「南府」。
古代《南府》的漢字寫法沒有太大變化,依然是「南府」。
1. 他在《南府》擔任要職已有十餘年。
2. 這次會議将在《南府》召開,與會者衆多。
南府相近的詞語包括南宮、朝府、都府等。
與《南府》意義相近的詞語有南宮、朝府、都府等。
《南府》的反義詞可以是北府、東府、西府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