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南省最大河流。源出海南島中部山區,在海口以東入瓊州海峽。長311千米。流量豐富。上遊建有松濤水庫。
南渡江是海南省第一大河,其名稱和背景具有豐富的曆史文化内涵,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讀:
南渡江發源于海南島中部白沙縣南峰山,流經白沙、瓊中、儋州、澄邁等市縣,最終在海口市注入瓊州海峽。全長約311-314千米,流域面積7033-7176平方千米,上遊建有海南省最大水利工程松濤水庫()。
如需更詳細的曆史事件或流域開發資料,可參考海南省人民政府網()等權威來源。
《南渡江》是指在中國古代曆史中,南方的楚國(現今湖北、湖南一帶)的人民渡過長江進入中原地區的事件。這一曆史事件标志着南北文化的交流融合,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南渡江》這個詞可以拆分為三個部分:讠(讠部首,意為“言”,即與言語相關的字)、氵(氵部首,代表水,表示與水相關的字)和江(部首也是江字的形狀,為文言次偏旁)。筆畫上,南有5畫,渡有10畫,江有6畫。
《南渡江》一詞源于《史記·楚漢相争傳》。根據曆史記載,公元前208年,楚漢相争期間,劉邦自己親自率軍攻打楚國首都郢(今湖北江陵),楚軍在劉邦的進攻下節節敗退。為了逃避追殺,楚國的人民渡過長江北上,進入中原地區。
《南渡江》的繁體寫法為「南渡江」,與簡體寫法基本一緻。
古代漢字中的《南渡江》寫作「南渡江」,沒有太多的變化。
在史書中,有這樣一句話:"楚兵奔走,南渡江。" 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當時楚人渡江逃亡的情景。
南方、渡江、楚國、中原、交流、融合
南渡、渡江南
北渡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