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重陽節。《文選·謝靈運<九日從宋公戲馬台集送孔令詩>》:“良辰感聖心,雲旗興暮節。” 劉良 注:“良辰謂九月九日。” 唐 薛稷 《九日幸臨渭亭登高應制》詩:“暮節乘原野,宣遊倚崖壁。” 唐 司空圖 《重陽》詩:“亦應知暮節不比惜殘春。”
(2).農曆十二月。《初學記》卷三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十二月季冬,亦曰暮冬……暮節。”
(3).晚年。《新唐書·白居易傳》:“暮節惑浮屠道尤甚,至經月不食葷,稱 香山居士 。” 宋 梅堯臣 《元日》詩:“行歌樂暮節,薪菽甘自刈。”
“暮節”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根據語境不同可分為以下三類,綜合權威詞典的解釋:
源自古代詩文中的節令描述,如:
常見于古代曆法文獻:
多用于人物傳記或詩文:
“暮”字本義為日落時分,引申為時間上的“末尾”;“節”可指節氣、時期或人生階段。該詞通過語義組合,形成上述三種文化意象,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其含義。
《暮節》這個詞在漢語中指的是日落的時刻或者是午後時分。
《暮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日字底,共3個筆畫。
《暮節》這個詞來源于古代文獻,一般用于描述太陽的下落,表示一天結束、夜幕降臨的時刻。
《暮節》這個詞的繁體字形為「暮節」。
在古代,漢字「暮」的寫法與現代相似,但「節」的寫法較為繁瑣,多為「節」或者「曲」。例如《莊子·秋水》就有「凄凄其暮」的用法。
1. 暮節降臨,大地被夜幕籠罩。
2. 農民在暮節結束時收割莊稼。
1. 暮晴:指傍晚時分的晴朗天氣。
2. 暮色:指太陽快要下山時的顔色和光線。
黃昏、傍晚、日落
黎明、清晨、日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