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不向旁邊看。形容為人正派。《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婦人請 竺 同載。 竺 上車端坐,目不邪視。” 魯迅 《彷徨·傷逝》:“她目不邪視地驕傲地走了,沒有看見。”亦作“ 目不斜視 ”。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六章:“有些在走過以後,還要扭頭看一看。但是 改霞 目不斜視。”
“目不邪視”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字面含義
指眼睛不偷看旁邊的事物,形容為人正直、品行端正。其中“邪”通“斜”,表示視線不偏離正前方。
引申含義
既可比喻行為端正、心無雜念(如《三國演義》中人物端坐的姿态),也可形容專注單一方向(如魯迅《傷逝》中人物目不斜視的描寫)。
語法功能
常作謂語或狀語,用于描述人的舉止神态,如“她目不邪視地走過人群”。
感情色彩
屬中性成語,既可褒義表達端莊(如品行端正),也可中性描述專注(如凝視特定目标)。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現代文學用例,可參考《三國演義》第十一回或魯迅《彷徨·傷逝》。
《目不邪視》是一個四個字的成語,意思是指人的眼睛不會向邪惡或不正直的事物看去,保持正直和純潔的心态。它是一種褒義詞,形容一個人的思想觀念高尚。
拆分部首和筆畫:
- 目(mù):目字是左右相對的兩隻眼睛的結構,表示眼睛。它是由五畫組成的。
- 不(bù):不字是由三畫構成,表示否定、不同意的意思。
-邪(xié):邪字由丨和牙兩個部首組成,表示邪惡、不正當的意思。
-視(shì):視字由見和目兩個部首組成,表示看、觀察的意思。它是由七畫構成的。
來源:
《目不邪視》最早見于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容止》一文,原文為:“太尉胡廣牛吼魏武,言辄奏成。獨自貴妃目不邪視。”表示貴妃心思純正,不受邪念的影響。
繁體字:目不邪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目字學問很多,但它的寫法在曆史上并無變化。例如,楚石鼓中有從上到下,先于篆字發展的隸書體的目字,形狀與現代“目”字相同。
例句:
他面對誘惑從不動搖,一直以來都能保持目不邪視的态度。
組詞:
近義詞:目光如炬、目光如豆
反義詞:目光呆滞、目光迷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