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墨制的意思、墨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墨制的解釋

猶墨敕。 唐 李肇 《翰林志》:“ 貞元 三年, 贄 上疏曰:‘伏詳舊式及國朝典故,凡有詔令,合由於中書,如或墨制施行,所司不須承受。’”《新五代史·後蜀世家·孟知祥》:“ 知祥 稱王,以墨制行事。” 清 袁枚 《隨園隨筆·墨制授官碑文不諱》:“墨制者,即斜封墨敕之謂,蓋不由中書門下而出自禁中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墨制是漢語中的曆史專有名詞,特指古代由皇帝親筆書寫或用墨筆批示的诏令文書。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核心釋義

指以墨筆書寫的皇帝诏令,區别于正式加蓋玉玺的诏書(如“朱批”需用朱砂)。墨制多用于緊急事務、臨時決策或非正式場合,體現君主直接下達的指令。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第7卷“墨”字條目。


二、曆史制度背景

唐代起,“墨制”成為特定公文制度:

  1. 中書省代拟:由中書舍人起草诏令,皇帝認可後以墨筆籤署下發,無需宰相附署。
  2. 臨時授權效力:常見于官員任免(如“墨制授官”)或戰時決策,流程簡捷但具法律效力。

    來源:陳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三聯書店,2001年)第三章“職官制度與文書運作”。


三、文化延伸含義

在書法與文獻學中,“墨制”亦指:

  1. 真迹屬性:強調诏令為君主親筆書寫,如宋徽宗《草書千字文》被學者稱為“墨制瑰寶”。
  2. 文書分類标志:古代檔案将未用印的皇帝手谕歸為“墨制類”,與正式诏書區分保存。

    來源:啟功《古代字體論稿》(文物出版社,1964年)附錄“文書形制考”。


提示:因古籍資源未全面數字化,部分文獻暫無法提供鍊接。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唐代官制研究》等實體書籍獲取完整考據,或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檢索相關史料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墨制”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解釋,需結合曆史文化和語義演變綜合理解:

一、字面含義:墨的制作工藝

指傳統制墨的工藝流程,包含以下核心環節:

  1. 原料選擇:早期以松煙為主(松木不完全燃燒的煙灰),漢代後發展出油煙(桐油等植物油燃燒煙灰)。
  2. 工藝發展:
    • 先秦時期:使用天然石墨,需研石粉碎後使用(湖北雲夢秦墓出土實物佐證)
    • 漢代突破:煙煤加膠黏合技術出現,制成可研磨的墨錠
    • 唐宋鼎盛:徽墨工藝成熟,李廷圭等名家創制「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精品
  3. 成型分類:
    • 固體墨:墨丸(需研石)、墨錠(含雕模壓制定型工序)
    • 液體墨:現代墨汁的前身(但傳統墨汁質量遜于研磨墨)

二、曆史術語:墨敕制度

作為政治術語時,特指古代帝王直接發出的敕令:

  1. 制度特征:不經中書門下審核,用墨筆書寫直接生效(區别于正式朱批敕令)
  2. 文獻例證:
    • 《新五代史》記載孟知祥稱王時「以墨制行事」
    • 唐代陸贽奏疏提及「墨制施行,所司不須承受」
  3. 社會影響:這類敕令常引發權力争議,清代袁枚考證其為「斜封墨敕」的特殊行政手段

補充說明

需注意現代工業術語中「墨制」可能指石墨制品(如提及的密封材料),但此屬專業領域引申用法,非傳統語義範疇。

别人正在浏覽...

愛琴海奧助寶赆逋緩赤腳婢雠賤創撰垂晚辭老聰亮彈參導讀颠陷鬥綱堕成夫家剛性公葬狗年桂漿氿泉還軍行牀後乘華嚴扈狩堅冰尖言尖語椒阃矯令竟直菫荼戢身伎術狼飧虎咽蓮花漏斂目聊爾論谏潖江口鵬術品俗寝園窮本升勺深岩石耳使法食奉水底摸月輸尿管邃初碎蟻踏科兒同轝退槽圖墓僞師忤累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