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粥。《禮記·問喪》:“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故鄰裡為之糜粥以飲食之。” 孔穎達 疏:“糜厚而粥薄。”《後漢書·禮儀志中》:“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餔之以糜粥。”《舊唐書·方伎傳·孟詵》:“又令每歲春秋二時,特給羊酒糜粥。” 金 元好問 《示崔雷詩社諸人》詩:“江山自許供詩筆,糜粥猶能到酒杯。”
“糜粥”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糜粥”指粥類食物,即用谷物(如米、麥等)加水熬煮成的半流質食物。該詞由“糜”和“粥”兩個近義字組成,其中:
現代漢語中,“糜粥”一詞多用于書面語或特定方言(如潮汕話仍稱白粥為“糜”),而口語中更常用“粥”或“稀飯”()。
《糜粥》是指一種由大米煮成的稀粥,通常用來喻指衰敗、破敗的狀态。
《糜粥》的部首是米字旁,有13個筆畫。
《糜粥》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由于戰亂和災荒等原因,許多人生活貧困,食物匮乏。因此,出現了大量的人因為長時間挨餓而隻能吃糨糊、糜粥等稀粥的情況。
《糜粥》的繁體字為「糜粥」。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糜的寫法為「糸米」,粥的寫法為「米口」。
1. 他生活困苦,每天隻能吃上一碗糜粥。
2. 地震後,這個村莊變得一片糜粥,無家可歸者遍地流浪。
3. 這部電影把戰争給人們帶來的糜粥生活描述得淋漓盡緻。
組詞:糜爛、糜費、糜費糧食。
近義詞:稀粥、稀飯。
反義詞:豐盛、美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