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家房舍。《漢書·五行志上》:“ 成帝 建始 三年夏,大水……壞官寺民舍八萬三千餘所。”《後漢書·西南夷傳·哀牢》:“ 哀牢 三千餘人攻 博南 ,燔燒民舍。” 唐 嚴維 《送薛居士和州讀書》詩:“ 楚 地 巢 城民舍少,煙村社樹鷺湖秋。”
“民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民舍指普通百姓居住的房屋,通常指較為簡陋或偏僻的住宅。該詞由“民”(普通百姓)和“舍”(居住的房屋)組成,強調與官方建築或富裕階層的居所形成對比。
現代語境中,“民舍”使用頻率較低,更多出現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漢書》《後漢書》等來源。
《民舍》指的是表示老百姓的房屋。它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是指普通民衆的住宅。
《民舍》的部首是「宀」和「⼈」。部首「宀」表示與居住、房屋等相關的含義;部首「⼈」表示與人類相關的含義。整個詞語「民舍」的總筆畫數是14畫。
《民舍》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中。在《史記》中有使用到類似的詞語來描述老百姓的住宅。在繁體字中,「民舍」的寫法沒有變化。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民舍」并沒有太大的變化。它的字形與現代漢字寫法基本相同。
1. 他出生在一個貧困的農村,住着簡陋的民舍。
2. 這座古老的民舍見證了許多年輪般的故事。
組詞:民房、民居、民宅、民宿。
近義詞:平房、小屋、簡屋。
反義詞:宮殿、豪宅、别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