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賢明的君主和忠良的臣子。語本《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三國 蜀 諸葛亮 《便宜十六策·考黜》:“進用賢良,退去貪懦,明良上下,企及國理。” 宋 沉括 《賀樞密呂侍郎啟》:“明良協契,遠邇均歡。” 清 唐甄 《潛書·任相》:“始有明良之美,而終為 桀 紂 之暴,君臣之際,反覆如是,可不為寒心乎!”
"明良"一詞源自中國古典文獻,特指賢明的君主與忠良的臣子,典出《尚書·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該詞包含兩層核心含義:
一、構詞解析 "明"取《說文解字》"照也"之本義,引申為君主睿智開明;"良"據《爾雅》釋作"善也",特指臣子德才兼備。二字組合形成君臣關系的理想範式。
二、曆史流變 宋代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強調"明良相遇"是政治清明的關鍵,明代張居正《陳六事疏》更将"明良之契"視為治國綱要。清代《康熙字典》将其列為固定詞條,釋義"君明臣良,相得益彰"。
三、現代釋義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第5冊第387頁明确标注:"明良"作為曆史典故詞,現多用于形容和諧互信的上下級關系,尤指領導與下屬間的理想協作狀态。
該詞在當代語用中保留着典雅色彩,常見于政論文章及曆史題材創作,如錢鐘書《管錐編》曾考據其語義演變軌迹,體現着中華文化對理想政治倫理的持久追求。
“明良”是一個源自古典文獻的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明良”指賢明的君主與忠良的臣子,強調君臣之間的理想協作關系。這一概念出自《尚書·益稷》中的名句:“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意為:君主英明,臣子賢良,萬事才能安定興盛)。
除曆史語境外,“明良”也可用于形容上下級或團隊中領導者與成員的默契配合,例如“明良協契,遠近均歡”(出自宋代賀詞)。此外,該詞偶爾用于人名,寄托對品德與才能的期許。
與“明良”相關的成語包括“君明臣良”“明君良臣”,均強調領導與下屬的良性互動。其反義詞可理解為“君昏臣奸”等描述君臣失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例,可參考《尚書》《便宜十六策》等典籍或權威詞典釋義。
晻翳熬谷保城禅偈齒寒熾強道路相告典變電骛頂呱東方三大筏工燔滅風癩賦輿告發割線公啓輁軸官寨詭差衮職穢墟儉幕漸稀交口衿裾捐本逐末軍艦儁逸克搭羸惡離割理解論解鹭羽米廪南金恁約嗫嚅翁盤停扁舟意噗嗤遷延羁留切政群分類聚柔心申屠鼠膽水溝説是絲竹歲道踏爨屠子無羊月下戶向心力仙芝黠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