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 down in history;be crowned with eternal glory;leave a name in history;one's name will be inscribed in the temple of fame] 名字記入史冊
名聲永留史冊。 清 卓爾堪 《<明遺民詩>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二三章:“這班讀書人,一旦背叛朝廷,無不希望捧着 張獻忠 成就大事,自己成為開國功臣,封侯拜相,封妻蔭子,并且名垂青史。”
“名垂青史”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míng chuí qīng shǐ,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内容進行解析:
“名垂青史”指人的姓名、事迹或功績被永久記載在史書中,流傳後世。常用于形容對曆史有重大貢獻或品德高尚的人物,如政治家、軍事家、文化名人等,他們的影響力超越時代,被後人銘記。
青史的含義
“青史”源于古代用竹簡記錄曆史的傳統。竹簡需經火烤(稱為“汗青”)去除水分以防蟲蛀,因竹色青而得名。後以“青史”代指史書,如杜甫詩句“青史字不泯”(《贈鄭十八贲》)。
單字釋義
語法結構
為主謂式成語,可作謂語、定語或分句,含褒義。
例句:鄧小平同志的偉大功績将名垂青史,永遠受到世人的贊揚。
適用語境
多用于正式場合或書面語,強調曆史意義的持久性,如評價曆史人物、重大事件或文化遺産。
文獻出處
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杜甫的詩句,但成語定型見于清代卓爾堪的《序》:“死事者名垂青史,固無論已。”。
近義詞與反義詞
曆史上“名垂青史”的人物包括:
該成語以“青史”為意象,強調個人成就與曆史長河的關聯,既是對傑出貢獻的褒獎,也蘊含對後世影響力的期許。
《名垂青史》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人們的名字被記錄在史書上,被後世所稱道和崇敬。它可以用來形容那些有卓越成就和偉大貢獻的人。拆分部首是“口”和“白”,總共有19畫。
這個成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文獻。在古代史書中,才華橫溢的文人、偉大的軍事統帥以及有卓越貢獻的政治家等等,他們的名字被記錄在重要的史書中,以示後人崇敬和紀念。他們的名字因此“名垂青史”,代表着世世代代的榮譽。
有時,這個成語也可以用作繁體字“名垂青史”來表達。繁體字是中國古代文字的一種傳承形式,保留了更多的筆畫和複雜結構。雖然繁體字現在已經較少使用,但在一些文化場合和書寫領域仍然保留。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有一些與現代字形不同的特點。比如,“青”字在古代寫法中沒有上半部分的“靑”,而是使用了兩個“月”字,形成了“青”字的組成部分。這種形式的字在古代文字中比較常見,也是當時的書寫風格之一。
例如:
“他的貢獻将會名垂青史。”
組詞:名人、垂直、青年
近義詞:留名青史、流傳千古
反義詞:默默無聞、一去不複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