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苗脈 ”。1.指礦苗和礦脈。《宋史·食貨志下七》:“ 紹聖 元年,戶部尚書 蔡京 奏:‘ 岑水 場銅額寖虧,而 商 虢 間苗脈多, 陝 民不習烹採,久廢不發。’”《金史·食貨志三》:“﹝ 大定 ﹞十六年三月,遣使分路訪察銅鑛苗脈。” 宋 葉適 《淮西論鐵錢五事狀》:“況鐵炭中賣,處處增足,非比銅坑,苗脈須要尋求。”
(2).比喻事物的根源。 明 楊慎 《鄮山正論》:“ 介甫 亦可謂僥倖甚矣,然其苗脈亦從為 伊川 護法中來。甚至 介甫 作詩駡 昌黎 ,而 考亭 亦以其詩為是。”
見“ 苗脈 ”。
“苗脈”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指礦物在地表或地下的自然分布形态,常用于古代文獻中描述礦産資源的勘探與開采。例如:
在文學或哲學語境中,可比喻事物的起源或關鍵因素。例如:
若需進一步考證文獻原文,可參考《宋史》《金史》等史書或相關古籍注疏。
苗脈是一個描述植物生長的詞語。它表示植物的莖和葉脈,是植物體内輸送養分和水分的網絡。苗脈通常是指植物莖和葉的細小血管狀構造。
苗脈的拆分部首是艹和月,它們分别表示植物和肉。苗脈總共由9個筆畫構成。
苗脈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衣錦》:“矯矯若驚,不能旋薄畎。苗青于田,其葉将蕭。”後來陸續在其他文獻中出現。繁體字為苗脈。
在古代漢字中,苗脈的寫法稍有不同。苗的古字形為艹+少,表示植物的形态。脈的古字形為月+⺍,表示植物的血脈。所以古漢字中苗脈的寫法為:艹+少+月+⺍。
1. 這棵植物的苗脈發達,生機勃勃。
2. 秋天的苗脈逐漸凋零,顯露出寂寥的景象。
3. 農民們仔細研究植物的苗脈,以提高農作物的産量。
1. 組詞:苗芽、脈絡、苗木、脈搏。
2. 近義詞:植物的血脈、植物的血管。
3. 反義詞:植物的表皮、植物的外貌。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