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昧詭的意思、昧詭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昧詭的解釋

隱秘;詭秘。 明 陸粲 《庚巳編·金華二女》:“二士私計,以為彼蹤跡昧詭若是,殆必盜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昧詭”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詞義

“昧詭”指隱秘、詭秘,形容事物或行為具有隱蔽性且帶有神秘、不可捉摸的特點。例如明代文獻中描述人物行蹤時,用“蹤跡昧詭”來暗示其可疑或不可告人的性質。


二、單字解析

  1. 昧(mèi)
    • 本義為昏暗、不明,引申為糊塗、隱藏(如“拾金不昧”)、冒昧等意。
  2. 詭(guǐ)
    • 指欺詐、奸猾(如“詭計”),也含奇異、非常規之意(如“詭異”)。

兩字組合後,“昧詭”融合了“隱藏”與“詭詐”的雙重含義,強調隱秘且帶有不可告人或神秘色彩的狀态。


三、出處與例句

明代陸粲《庚巳編·金華二女》中記載:“二士私計,以為彼蹤跡昧詭若是,殆必盜也。”
此處通過“昧詭”形容人物行蹤隱蔽詭秘,暗示其可能為盜賊,體現了該詞在描述可疑行為時的典型用法。


四、使用場景

“昧詭”多用于書面語境,常見于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描述人物、事件或現象的隱蔽性與神秘性。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屬于較冷僻的詞彙。

網絡擴展解釋二

昧詭的意思

昧詭(mèi guǐ)是一個形容詞,意指模糊、難以理解或充滿了疑點的事物。它可以用來形容某些行為、言論或情況具有迷惑性或讓人困惑。

拆分部首和筆畫

昧詭由兩個漢字組成,分别是「日」和「鬼」。

「日」屬于陽部,它的拆分方式是「卩」+「一」,總共有4畫。

「鬼」屬于鬼部,它的拆分方式是「歹」+「帀」,總共有9畫。

來源和繁體

昧詭是漢語詞彙,其來源較為古老。這個詞在中文文獻中最早出現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它的繁體字形為「昧詭」。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字形與現代略有不同。以「昧詭」為例,按照古代的寫法,「昧」字的左半部分多了一點「宀」,而「詭」字的左半部分是一個扁平的「讠」。

例句

1. 他的行為舉止始終昧詭莫測,讓人難以捉摸。

2. 這個案件的真相非常昧詭,需要進一步調查。

組詞

昧頭昧腦、昧心黨、昧旦晨舞、昧盜天日、昧火撲風

近義詞

費解、神秘、迷離、奇異

反義詞

清晰、明了、明朗、明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