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錢財用盡。 元 無名氏 《凍蘇秦》第四折:“假使一朝馬死黃金盡,可不的依舊 蘇秦 做陌路看承被人哂。” 明 賈仲名 《對玉梳》第一折:“敢恁時馬死黃金盡。”《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卻不知樂極悲生,也終有馬死黃金盡的時節。”
“馬死黃金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錢財耗盡
指財富用盡、陷入貧困的狀态。該解釋多見于元代至明代文學作品,如元雜劇《凍蘇秦》提到“假使一朝馬死黃金盡”,明代《初刻拍案驚奇》也以“終有馬死黃金盡的時節”警示樂極生悲的後果。
家破人亡的比喻
部分文獻(如《初刻拍案驚奇》)将其引申為家業衰敗、親人離散的境遇。
現多用于形容經濟破産或資源枯竭,帶有較強的警示意味。例如:“企業若盲目擴張,終會落得馬死黃金盡的下場。”
《馬死黃金盡》是一個成語,意味着長時間的經營或投資所帶來的財富,可能會在某一時刻消失殆盡。
《馬死黃金盡》中的“馬”部屬于部首馬,拼音為“mǎ”,共3畫;“黃”部屬于部首黑,拼音為“huáng”,共11畫;“金”部屬于部首金,拼音為“jīn”,共8畫;“盡”部屬于部首屍,拼音為“jìn”,共6畫。
《馬死黃金盡》最早出自《春秋·昭公三年》:“骐骥一躍,不能十步;驽馬十駕,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這句話意味着隻有金石能被雕刻,而木頭隻會腐朽,引申為堅持不懈方能成功。
《馬死黃金盡》的繁體字為《馬死黃金盡》。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不同。使用繁複的筆畫來傳達意思。根據古時候漢字的寫法,馬、黃、金、盡的字形與現代漢字一樣。
他一直努力工作,希望能夠在商業領域成功,但是最終卻馬死黃金盡,白白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
組詞:馬馬虎虎、黃花菜、黃石、金玉、盡忠職守
近義詞:骐骥一躍,黃金無價,一心一意
反義詞:墨守成規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