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鷓鸪的别名。 宋 陸遊 《東山避暑用辘轳體》詩:“輪囷離奇澗松古,鈎輈格磔蠻禽悲。”
“蠻禽”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不同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兩類:
指兇猛的禽獸或形容兇殘的人
由“蠻”(兇猛、野蠻)和“禽”(鳥類或獸類)組合而成,字面意為“兇猛的鳥獸”,引申為形容兇惡的人或事物。例如:“他行事如蠻禽般不講道理。”
特指鹧鸪的别名
在文學作品中,“蠻禽”被用作鹧鸪的别稱。例如宋代陸遊《東山避暑用辘轳體》中的詩句:“鈎輈格磔蠻禽悲”,此處“蠻禽”即指鹧鸪的啼鳴聲。
詞源與結構
“蠻”在古漢語中可指南方民族,也含“粗野、強悍”之意;“禽”既可指鳥類,也可泛指鳥獸。因此“蠻禽”既可能形容地域性猛禽(如南方山林中的鹧鸪),也可能泛指兇猛的動物或人。
相關成語
與“禽”相關的成語包括“草薙禽狝”(比喻濫殺無辜)、“飛禽走獸”(泛指動物)等,但“蠻禽”本身未列入常見成語。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注釋。
蠻禽(mán qín)是一個固定詞組,表示野蠻兇猛的鳥類。蠻指野蠻、兇猛,禽指鳥類。
蠻的部首是蟲,筆畫數為11;禽的部首是隹,筆畫數為9。
蠻禽一詞的源于中國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詩經·小雅·采薇》篇中:“蠻目佻言,能賦詩詠。”表示原始部落中野蠻的人們。
蠻禽的繁體字為「蠻禽」。
古時候,蠻禽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具體寫法可以參考古代字典。
1. 這片森林裡常有各種各樣的蠻禽出沒。
2. 他在野外觀察了很多蠻禽的行為習性。
蠻禽的組詞有:蠻族、蠻荒、禽類等。
蠻禽的近義詞包括:猛禽、野鳥。
蠻禽的反義詞為文靜、溫順的鳥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