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慢怠的意思、慢怠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慢怠的解釋

(1).輕忽怠惰。《周禮·春官·肆師》:“祭之日……相治小禮,誅其慢怠者。” 賈公彥 疏:“謂執事之人,有惰慢懈怠者,則誅責之。”《三國志·魏志·明帝紀》:“鞭作官刑,所以糾慢怠也。”

(2).猶怠慢。《晉書·郗超傳》:“及 超 死,見 愔 慢怠,屐而候之,命席便遷延辭避。”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慢怠”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1. 基本含義

    • 輕忽怠惰:指行為上的懶散、不積極,如《周禮》中提到的“誅其慢怠者”,強調對懈怠行為的責備。
    • 怠慢:表示對人态度不恭敬或疏忽,如《晉書》中描述郗超死後他人“見愔慢怠”的情景。
  2.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肆師》,用于描述祭祀禮儀中的失職行為;《三國志》中則将其與“官刑”關聯,體現對懶散的懲戒。後世逐漸擴展至日常語境,既指行為懈怠,也指待人接物的不周。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工作、學習态度不端正的情況,例如“中年老師對學生的慢怠行為感到疑惑”(例句)。也可形容人際交往中的冷淡,如“屐而候之,命席便遷延辭避”(引《晉書》)。

  4. 與“怠慢”的區别

    • 慢怠:側重行為上的懶散或對事務的疏忽(如工作拖延)。
    • 怠慢:更強調對他人的不尊重或招待不周(如待客冷淡)。兩者近義但語境側重不同。
  5. 近反義詞

    • 近義詞:懈怠、懶惰、輕慢
    • 反義詞:勤奮、殷勤、敬重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周禮》《晉書》等文獻,或通過詞典工具查閱具體用法。

網絡擴展解釋二

慢怠

慢怠(màn dài)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慢”和“怠”兩個字組成。慢的拆分部首是心,筆畫數為8,怠的拆分部首是手,筆畫數為5。

慢怠的來源和義項可以分為兩部分來解釋。一部分來源于漢語詞彙,慢代表行動緩慢,不積極,怠表示懶散,懈怠。慢怠可以形容一個人或者一件事情的态度不積極,行動遲緩。另一部分來源于日語詞彙,指的是工作或學習态度消極,缺乏努力。

慢怠在繁體字中的寫法是「慢歹」。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不斷演變和發展。關于慢怠這兩個字的寫法也有所不同。古代寫慢怠的方法有很多,例如慢字部分的寫法,“慢”字在古代有七種寫法,如“漫”、“緩”等。怠字部分的寫法也有多種,如“殆”、“翹”等。

以下是一些關于慢怠的例句:

- 他們工作态度慢怠,經常拖延任務。

- 學生們不要懶散慢怠,要努力學習。

組詞

- 慢吞吞(形容行動遲緩懶散)

- 怠惰(形容懶散懶惰)

- 疲怠(形容疲倦懶散)

近義詞

- 懶散

- 慢性子

- 不積極

反義詞

- 積極

- 動作迅速

- 勤奮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