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輕忽怠惰。《周禮·春官·肆師》:“祭之日……相治小禮,誅其慢怠者。” 賈公彥 疏:“謂執事之人,有惰慢懈怠者,則誅責之。”《三國志·魏志·明帝紀》:“鞭作官刑,所以糾慢怠也。”
(2).猶怠慢。《晉書·郗超傳》:“及 超 死,見 愔 慢怠,屐而候之,命席便遷延辭避。”
慢怠(màn dài)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對人态度冷淡、疏忽或失禮,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冷淡疏忽
指待人接物時缺乏熱情或周到,表現出輕慢、不經心的态度。
例: “他因慢怠賓客而受到批評。”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
失禮;不恭敬
強調因态度不莊重或行為不周全而顯得失禮。
例: “不可慢怠長輩,須以禮相待。”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構詞解析
“慢”指态度輕忽、不重視(如“怠慢”);“怠”意為松懈、輕慢(如“懈怠”)。二者同義複合,強化“疏忽失禮”之意。
來源:《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4年。
古今用法對比
古漢語中多用于批評對尊長或賓客的失禮行為(如《禮記·曲禮》“毋慢怠”);現代漢語沿用此義,但語境更廣泛。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描述因态度不恭導緻的社交失誤,如“慢怠客人”“慢怠職責”。
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增強批判或反思色彩,如“豈敢慢怠恩師教誨”。
詞彙 | 差異點 | 例句 |
---|---|---|
怠慢 | 更強調主動疏忽,程度較重 | “招待不周,多有怠慢。” |
輕慢 | 側重态度輕視,含居高臨下意 | “言語輕慢,令人不悅。” |
疏忽 | 側重無意遺漏,非主觀态度 | “一時疏忽,未及時回複。” |
來源:《現代漢語同義詞詞典》語文出版社,2010年。
(注:以上鍊接為官方出版物頁面,内容持續有效。)
“慢怠”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含義
出處與演變
該詞最早見于《周禮·春官·肆師》,用于描述祭祀禮儀中的失職行為;《三國志》中則将其與“官刑”關聯,體現對懶散的懲戒。後世逐漸擴展至日常語境,既指行為懈怠,也指待人接物的不周。
使用場景
多用于批評工作、學習态度不端正的情況,例如“中年老師對學生的慢怠行為感到疑惑”(例句)。也可形容人際交往中的冷淡,如“屐而候之,命席便遷延辭避”(引《晉書》)。
與“怠慢”的區别
近反義詞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例句,可參考《周禮》《晉書》等文獻,或通過詞典工具查閱具體用法。
猋急不規矩不拘細行闡導長念卻慮察收澈亮愁盤措置有方大息讀書君子方儀風漪甘餌攻心戰公益構巢灌喪古喇水咕哝孤蓬自振汗流洽衣黑色兒花茸虎籙昏冠或疑夾布稷官晉接急簌簌捐國亢熱可耕地課命潰裂牢靠鱗孴梨英缪丑麋質睦崇募召怒譴前民清醥旗人惹事生非熱中桑滄喪氣散陽膳夫閃爍吮吸蘇台蛈母停戰望懸文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