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記·蕭相國世家》:“ 召平 者,故 秦 東陵侯 。 秦 破,為布衣,貧,種瓜於 長安 城東,瓜美,故世俗謂之‘東陵瓜’。”後以“賣瓜叟”指降為平民的貴族和官吏。 元 吳萊 《觀姚文公集記趙江漢舊事》詩:“ 平陽 賣瓜叟,立教繪國黌。”
“賣瓜叟”是一個源自曆史典故的詞語,其含義與古代貴族身份變遷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賣瓜叟”出自《史記·蕭相國世家》,記載秦朝東陵侯召平在秦亡後淪為平民,因在長安城東種出味美的瓜(人稱“東陵瓜”)而得名。後以此代指失去權位、降為平民的貴族或官吏,隱含對人生際遇變遷的感慨。
需注意與“王婆賣瓜,自賣自誇”區分。後者是民間俗語,形容自我吹噓的行為,與“賣瓜叟”的曆史典故無直接關聯。
該詞不僅指身份變化,還隱含對淡泊名利、安于平民生活的贊許,如召平雖貧卻種出佳瓜,體現隱士風骨。
若需進一步了解召平種瓜的具體曆史背景,可參考《史記》原文或權威古籍解析。
《賣瓜叟》是一個成語,形容一個人懂得自嘲、細心、誠實,不愛出風頭。
拆分部首:瓜(瓜字的部首是瓜)、叟(叟字的部首是老)。
筆畫:賣(8畫)、瓜(5畫)、叟(4畫)。
《賣瓜叟》的成型可以追溯到明代的《二刻拍案驚奇》,該書收錄了很多有關智慧和幽默的故事。故事中的“賣瓜叟”是一個倉皇而逃的老人,他在逃命時賣了個瓜,表達了他的機智和幽默。
《賣瓜叟》的繁體字為「賣瓜叟」。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相對比較繁瑣,賣瓜叟的古漢字寫法是「賣瓜叟」。
他總是以賣瓜叟的形象示人,從不謀求太多的關注。
貧瓜叟、愚瓜叟、誠實的叟
貧嘴瓜、幽默的老人、懂自嘲的人
風趣健談、驕傲自大、愚蠢自負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