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弓上的綠色繩索,用作裝飾品。《詩·魯頌·閟宮》:“公車千乘,朱英緑縢。” 毛 傳:“縢,繩也。” 陳奂 傳疏:“緑縢,弓飾也。弓納諸韔而繩之,緑其飾也。” 章炳麟 《封建考》:“而 魯 有公徒三萬,其車千乘,備二軍之數,朱英緑縢,蓋精鋭之師也。”
緑縢是由“緑”和“縢”組合而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漢字構形與曆史語用兩個層面解析:
一、漢字構形溯源 “緑”為形聲字,《說文解字》釋其本義為“帛青黃色”,特指青絲帶編織物(《說文解字注》卷十三)。在《周禮·考工記》中記載“五入為緅,七入為緑”,印證其作為絲織物染色工藝的專指性。
二、語義組合特征 “縢”字從糸從朕,《說文解字》訓作“緘也”,《詩經·魯頌·閟宮》鄭玄箋注“朱縢”為“以朱綫纏束”,可知其本義為用絲繩捆紮密封。組合為“緑縢”時,構成定中結構名詞短語,指代青黃色絲質捆紮帶,見于古代典籍中禮器封裝場景。
三、文獻實證參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9冊第1163頁收錄該詞項,引《禮記·内則》“緑縢純”鄭玄注,佐證其為周代禮制器物裝飾用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雖未單列詞條,但在“縢”字釋義項中保留其古語用法。
"緑縢"(lǜ téng)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主要與古代器物裝飾相關。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指古代弓上用于纏繞、裝飾的綠色繩索。這種裝飾既具有固定弓身結構的實用功能,又通過顔色(綠色)和材質(絲繩)彰顯禮儀或等級象征意義。
字詞構成分析
文獻用例
見于《詩經·魯頌·閟宮》:“朱英綠縢”,毛傳解釋為:“縢,繩也”,指紅色箭羽(朱英)與綠色纏繩(綠縢)共同構成弓的裝飾元素。章炳麟《封建考》中也用此詞描述精銳軍隊的裝備。
相關文化背景
古代兵器裝飾常通過顔色區分等級,如《周禮》記載不同等級的弓配不同顔色絲繩。綠色可能代表特定禮儀用途或貴族身份象征。
現代應用
該詞已退出口語體系,僅在研究古代文獻、器物或曆史小說創作中可能出現,需注意其特指性與時代性。
保盈持泰表裡山河補襯不落莢不列颠百科全書不偏不倚不帑埠頭朝打暮罵崇絕儲主麤使地主之儀凍雪鈍頭筆遏折蜂狂蝶亂夫布鴻稀鱗絶虎虎有生氣監刑教書匠角隅賈商夾私禁舍開塞絶麗勞什子離附糲米流行性乙型腦炎馬镫馬鍋頭媒穩婆目不識丁哪兒披宣颀省曲為之防三灑三三制三資企業折臂三公聖畧生知蛇師首曹鼠齧蟲穿屬辟斯巴達克起義田油子鐵牛踢氣球痛勦窮追頹基頑瞽帷燈匣劍無愆相臨閑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