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弓身貌。形容恭順。 明 唐順之 《華三山墓表》:“﹝諸富人與貴人﹞或時節往來府縣門,入則僂僂,柔色詞以媚;出則詡詡,張眉目以矜。”
“偻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lǚ lǚ,其核心含義是弓身貌,形容恭順的姿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該詞形容人弓着身體的樣子,多用于表示對他人的恭敬或順從。例如,在明代唐順之的《華三山墓表》中,描述了富人與貴人面對權貴時“入則偻偻,柔色詞以媚”,生動展現了彎腰低眉、态度謙卑的形象。
使用場景
主要用于書面語境,尤其是古代或文學作品中,強調身體姿态與心理狀态的結合。現代使用較少,常見于曆史文獻或對傳統禮儀的描述。
與相近詞的區别
延伸注意
該詞為疊詞形式,通過重複“偻”加強語義,凸顯動作的持續性和态度的謙卑性。需注意其讀音為lǚ lǚ,而非“lóu lóu”或其他發音。
總結來說,“偻偻”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恭順、謙卑的深層含義。
《偻偻》是一個形容詞,用來形容人的身體姿态或行走方式彎曲或不自然。它可以形容人的肩膀、脊椎或腰部彎曲,也可以形容人行走時身體前傾或不穩定。
《偻偻》的部首是《人》和《彳》。它的漢字拆分為4個筆畫。
《偻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莊子·逍遙遊》一書中,用來描述舉止不正的人。
《偻偻》的繁體字為「僂僂」。
在古代漢字中,「偻」的寫法有時候會寫成「侶」或「㫃」,而「僂」的寫法有時候會寫成「侶」或「㒳」。
1. 他因為長期低頭看手機,慢慢地變得偻偻不挺。
2. 因為小時候的摔跤受傷,他的身體總是偻偻的。
偻背、偻居、偏偻
曲背、駝背、彎腰
挺胸、筆直、挺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