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口;順口。 明 歸有光 《沉次谷先生詩序》:“今先生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謡,憫時憂世之語。” 清 李慈銘 《越缦堂讀書記·邃雅堂集》:“ 文僖 詩俱率口而出,間有清語,略無作意,而屢言苦吟索句之勞,不可解也。”
“率口”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基本含義
“率口”指隨口、順口,即說話不經刻意雕琢,自然流露。該詞常用于形容詩文或言語的即興表達,強調自然流暢而非刻意修飾。例如明代歸有光提到“率口而言,多民俗歌謠”,清代李慈銘也以“率口而出”評價詩文風格。
出處與用法
注意發音與易混淆概念
該詞核心含義強調言語的自然流露,多用于文學評論領域。若需進一步了解其古籍用例,可參考歸有光、李慈銘相關文獻來源。
《率口》是一個成語,意為控制自己的嘴巴,不亂說話或不亂用嘴。
《率口》的拆分部首是穴,共有5個筆畫。
《率口》最早見于《三國志·吳書·諸葛瑾傳》。原文是“率口聲為自堅”。《漢語大字典》釋義為控制自己的口音,以表示自己的決心。
《率口》的繁體字為「率口」,發音相同。
古時候,《率口》的寫法與現在一樣,用穴作為部首,由左至右寫。
1. 他在會議上率口發表自己的觀點,赢得了大家的認可。
2. 這個孩子能率口背誦整本古詩,讓人贊歎不已。
1. 率性:意為按照自己的性格、傾向行事。
2. 約束:意為限制,使行動受到一定規定。
3. 自律:意為自我約束,按照規則行事。
控制言行、自我節制、克制
言多必失、張口就來、言多必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