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比體的意思、比體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比體的解釋

通篇運用“比”的表現手法寫成的詩歌,叫“比體”。比體詩表面上說的是一件事,而暗裡卻指另一件事。 清 洪亮吉 《北江詩話》卷一:“及 玉谿生 《錦瑟》一篇,皆比體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回:“古人作詩,本來有個比體,我何妨借件别事,也作個比體詩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比體是漢語中具有雙重含義的術語,主要分為修辭學範疇的比喻辭格和古代詩歌分類中的比體詩。其核心特征是通過“以此喻彼”的方式表達内容,具體釋義如下:


一、修辭學中的“比體”(比喻辭格)

指整個語段或篇章以比喻手法構建,表面描述一事物,實則暗喻另一相關事物。其特點包括:

  1. 整體性比喻

    不局限于單個詞語的比喻,而是通篇以喻體代本體。例如《詩經·碩鼠》以“貪食之鼠”喻指剝削者,全篇未直言本體,卻通過喻體傳遞批判意圖。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6卷)比喻類辭格釋義

  2. 隱晦表達

    通過象征、借代等手法間接表意,需結合語境解讀深層含義。如屈原《離騷》以“香草美人”喻忠臣賢士,形成系統的隱喻體系。

    來源:陳望道《修辭學發凡》比喻分類章節


二、詩歌分類中的“比體詩”

特指《詩經》“六義”中“比”的延伸體裁,與“賦體”“興體”并列:

  1. 托物言志

    全詩借具體物象寄托思想情感,如唐代黃巢《不第後賦菊》以菊花喻革命意志。

    來源:朱熹《詩集傳》對“比”體的注解

  2. 結構特征

    避免直抒胸臆,通過意象關聯本體與喻體。如漢樂府《枯魚過河泣》以魚泣喻人生困境。

    來源:劉勰《文心雕龍·比興》


三、現代應用與辨析

當代語言學中,“比體”更側重修辭功能,需區别于“比拟”“象征”等手法:


權威參考文獻

  1.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2. 陳望道《修辭學發凡》(上海教育出版社)
  3. 朱熹《詩集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劉勰《文心雕龍》(周振甫注本)
  5. 王希傑《漢語修辭學》(商務印書館修訂版)

網絡擴展解釋

“比體”是中國古典詩歌中的一種特殊文體,其核心特征是通過通篇運用比喻手法(即“比”)來表達深層含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定義與特征
    比體詩表面叙述一件事,實則暗指另一件事。這種手法使詩歌具有雙關性,如李商隱的《錦瑟》被清代洪亮吉視為典型比體詩。

  2. 表現手法
    • 通篇比喻:不同于局部比喻,比體要求全詩保持比喻結構。
    • 隱晦表意:如《詩經》中常以自然現象隱喻人事,需結合背景解讀深層含義。

  3. 曆史例證
    清代《北江詩話》和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均提到比體詩的存在,印證其文學傳統。

  4. 相關概念辨析
    需注意與“排比體”區分:排比體強調句式結構重複(如《木蘭辭》),而比體側重比喻的象征性。

擴展閱讀:劉勰《文心雕龍》中“比類雖繁,以至切為貴”對比喻手法的讨論,可深化對比體的理解。

别人正在浏覽...

暗礁險灘百秋拔砦辯釋别樹一旗妣考蔽壅博邪車塵馬足車兩成團打塊捵入齒芬觸禁道頭會尾得途方扇反身代詞蓋棺論定戈城割地戈盾貫虱股弁鬼祠荒幼彗泛畫塗記得界别金鷄石金銮視草九間朝殿爛爛論課買官鬻爵面禀免疫學覓縫籤書奇人權傾天下趨步揉捏善貸觞詠神龍見首不見尾懾慴十七史衰黃司天酸子氣宿生髫羁塗歌吾僚烏龍尾先風相思債閑缺謝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