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複姓。 春秋 時 齊國 有 盧蒲嫳 。見《左傳·昭公三年》。
“盧蒲”是一個源自春秋時期的複姓,其釋義和背景如下:
“盧蒲”是古代複姓,主要出現在春秋時期的齊國。根據記載,該姓氏的著名人物為盧蒲嫳,他的事迹見于《左傳·昭公三年》。
《左傳·昭公三年》是記載盧蒲氏的主要文獻,原文提到:“齊侯田于莒,盧蒲嫳見,泣且請曰……”這段文字佐證了盧蒲嫳的身份及曆史事件。
“蒲”在漢語中另有植物含義(如香蒲),但作為姓氏時僅表音,與植物無關。
《盧蒲》是一個漢字詞語,表示一種植物。它是一種水生植物,通常生長在湖泊、河流以及池塘中,具有長而細長的葉子和小型的花朵。這種植物在中國南方地區較為常見。
根據《康熙字典》,盧蒲的部首是“艸”(草字底),它是一個植物類漢字的常用部首。盧蒲的筆畫數為11畫。
盧蒲這個詞的來源比較有意思。據研究,其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中的一首詩句:“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其中,“薇”就是盧蒲的别稱,指的是一種水生植物,可以用來編織筐籃等用品。
盧蒲的繁體字是「盧蒲」。在繁體字中,盧蒲的「艸」部的上部分加了一橫,形似“高”字,另外它的底部也多了一點,使整個字稍微複雜一些。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盧蒲的形狀稍有不同。它的上部分是一個扁平的方塊,下部分是一個類似于“丁”的形狀。整體形狀比較古樸,筆畫縱橫交錯。
1. 昨天我去湖邊看到了一叢茂盛的盧蒲。
2. 他用盧蒲編制的籃子承載着豐收的果實。
1. 盧蒲草:指的是盧蒲的全身,包括莖、葉和花。
2. 盧蒲籃:用盧蒲編織而成的籃子。
近義詞:蘆葦、蒲草、蘆草。
反義詞:玫瑰、百合、康乃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