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螺蚄 ”。亦作“ 螺蜯 ”。螺與蚌。亦泛指有貝殼的軟體動物。 漢 王充 《論衡·說日》:“月毀於天,螺蚌泊於淵。” 漢 王充 《論衡·順鼓》:“月毀於天,螺蚄舀缺,同類明矣。” 晉 木華 《海賦》:“雲錦散文於沙汭之際;綾羅被光於螺蚌之節。”《晉書·食貨志》:“臣愚謂既以水為困,當恃魚菜螺蜯,而洪波汎濫,貧弱者終不能得。”《紅樓夢》第十八回:“更兼池中荷荇鳬鷺諸燈,亦皆系螺蚌羽毛做就的,上下争輝,水天煥彩,真是玻璃世界,珠寶乾坤。”
“螺蚌”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詳細解釋如下:
指螺與蚌的合稱,泛指有貝殼的軟體動物。
(如田螺、海螺、河蚌等,、)
“螺蚌”在古代文獻中常作為自然現象的類比,如用貝殼的光澤比喻雲錦之美,或通過月相變化與貝殼形态關聯,體現古人對自然觀察的細膩。
《螺蚌》一詞指的是一種水生動物,也叫做蛏子,屬于軟體動物的一種。它的貝殼圓形扁平,外表呈灰褐色或黑褐色,殼體内藏有兩個可食用的堅果狀物體,被譽為海洋之果。
《螺蚌》這個詞可以拆分為“蟲”和“蚌”兩個部首。它的部首構成是:蟲(chóng)+蚌(bàng)。
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
《螺蚌》一詞的來源較為簡單,就是由這個動物的名稱演化而來的。螺和蚌分别指的是這個動物的兩個不同部分:螺是指它圓形扁平的貝殼;蚌是指貝殼内藏的兩個堅果狀物體。
《螺蚌》的繁體字為「螺蚌」。不同于簡體字,繁體字在字形上更加複雜繁瑣,有更多的筆畫和構造。
在古書中,螺蚌的漢字寫法有時會稍有不同。例如,在《康熙字典》中,螺蚌的字形為「螺」,其中「」表示的是鳥類的叫聲。
1. 海邊的石頭上生長着很多螺蚌。
2. 這家餐廳的特色菜有炒螺蚌和螺蛳粉。
1. 螺殼
2. 螺旋
3. 蛏蜊
4. 蛤蜊
5. 蚌肉
6. 螺絲刀
1. 蛏子
2. 蛤蜊
3. 蚶蜊
4. 蛤蟆
1. 蟹類
2. 魚類
3. 甲殼類動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