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火爐鼓風的皮囊。亦借指熔爐。 唐 施肩吾 《早春遊曲江》詩:“ 羲和 若拟動鑪鞴,先鑄 曲江 千樹紅。” 宋 葉適 《送胡衍道》詩:“衆金鑪鞴合,一匠杗桷分。” 清 馮桂芬 《憶樊居制藝序》:“氣以舉之,神以行之,鑪鞴以鍊之,笙鏞以韻之。”
2.謂冶煉;鑄造。 明 唐順之 《古鏡歌》:“埋沒土中幾何年,大塊為工再鑪鞴。” 清 馮桂芬 《吳縣學禮器記》:“百材既集,聚衆工於一室而課之。斵者、削者、鑪鞴者、繪畫者、刮摩摶埴者,左右指揮,按圖求合。”
“鑪鞴”是一個由“鑪”和“鞴”組成的複合詞,需拆分解釋:
鑪(lú)
指火爐或熔爐,常用于古代冶煉、鑄造等場景,如“鑪冶”(冶煉)、“香鑪”(香爐)。字形從“金”部,與金屬加工相關。
鞴(bèi)
根據,本義為覆蓋車轼的皮革飾物,但另有引申義:
組合義
“鑪鞴”多指古代冶煉用的爐子與鼓風裝置,強調兩者配合的冶煉功能。例如《天工開物》中描述金屬鑄造時可能涉及此類工具。
注意
該詞屬生僻詞彙,現代漢語較少使用。若涉及具體文獻,需結合上下文進一步分析。
《鑪鞴》是一個古漢語詞語,指的是爐竈中用來加熱的鐵鍋。
《鑪鞴》的部首是金(钅)和辶(辵),分别位于左右兩邊。其中,“金”是表示“金屬”的部首,辶是表示“行走”的部首。
這個詞的筆畫總數是22畫。
《鑪鞴》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鑄鐵工藝。在古代,人們使用鑪鞴進行鑄造和熔煉金屬。
《鑪鞴》的繁體字為「爐鼈」。
在古時候,漢字《鑪鞴》的寫法和現在相同,沒有區别。
爐火旺盛地燃燒着,鑪鞴中的熱氣騰騰。
組詞:鑪鞴間、鑪鞴爐、鑪鞴爐火。
近義詞:鐵鍋、爐台。
反義詞:水壺、容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