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邊遠蠻荒之地。亦指邊遠之地的少數民族國家。 明 宋濂 《法海精舍記》:“遠而龍荒蠻甸, 弁 韓 巴 僰 之人,莫不持薌膜拜。”
“龍荒蠻甸”是一個古代漢語成語,主要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具體解釋如下:
該成語現代使用頻率較低,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可根據語境選擇更通俗的詞彙,如“邊陲之地”“荒漠邊疆”等。
《龍荒蠻甸》是一個成語,意思是亂世、混亂之地。具體指代社會動蕩、戰亂不安的地方。
拆分部首和筆畫:
龍:部首為龍,五筆編碼為211121534553,總筆畫為16。
荒:部首為艹,五筆編碼為4123454,總筆畫為9。
蠻:部首為蟲,五筆編碼為2512143112,總筆畫為14。
甸:部首為田,五筆編碼為1112534,總筆畫為5。
來源:
《龍荒蠻甸》一詞最早記載于《尚書·虞書》中,形容夏朝的時期亂世混亂,社會秩序崩潰。
繁體:
繁體字為「龍荒蠻甸」。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有些字的形狀和現代不同。例如「龍」在古字中,龍的頭、身體、尾巴都非常清晰,具體顯示出了龍的形象。
例句:
1. 在那個龍荒蠻甸的時代,人們無法安居樂業。
2. 這片土地曾經是一個龍荒蠻甸,直到新政府的出現才恢複了和平。
組詞:
龍蛇混雜、河蛇潛伏、蠻族入侵、甸地平靜
近義詞:
亂世動蕩、戰亂不安、無秩序、混亂無序
反義詞:
太平盛世、治安良好、穩定有序、安甯宜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