糺軍的意思、糺軍的詳細解釋
糺軍的解釋
遼 金 以邊地部落組成的軍隊。糺,或作“乣”。《遼史·百官志二》有十二行糺軍、各宮分糺軍、 遙辇 糺軍、各部族糺軍、群牧二糺軍的名目。 元 代 遼東 亦有糺軍,但不出戍他方,成為鄉兵,與 遼 金 二代之糺軍不同。參見“ 乣軍 ”。
詞語分解
- 糺的解釋 糺 ū 古同“糾”。 糺 ǔ 中國遼金元時代軍隊的一種名稱。 筆畫數:; 部首:糹; 筆順編號:
- 軍的解釋 軍 (軍) ū 武裝部隊:軍威。軍服。行(妌 )軍。軍功。軍犬。軍備。軍紀。軍銜。軍閥。軍令狀。異軍突起。潰不成軍。 軍隊的編制單位,是“師”的上一級。 泛指有組織的集體:勞動大軍。 筆畫數:; 部
網絡擴展解釋
“糺軍”是遼、金時期以北方邊地部落組成的軍隊,其名稱及職能在元代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1.基本定義
- 讀音與結構:糺軍的拼音為jiǔ jūn,由“糺”(左右結構)和“軍”(上下結構)組成。
- 異體字關聯:“糺”或作“乣”,二者為異體字關系,均指代同一類軍隊。
2.曆史背景與職能
- 遼金時期:
- 糺軍主要由遼、金政權從邊地部落中征募,負責戍守邊疆堡寨。據《遼史·百官志二》記載,遼代糺軍分為十二行糺軍、各宮分糺軍、遙辇糺軍等不同編制。
- 金代延續這一制度,糺軍散居于東北、西北、西南三路邊疆,成為重要的邊防力量。
- 元代演變:
- 蒙古興起後,金代西南路、西北路的糺軍相繼歸附或被征服。至窩闊台時期,東北路糺軍歸屬蒙古,成為元代遼東地區的鄉兵,職能轉為地方駐守,不再承擔遠征任務。
3.綜合釋義
- 糺軍是遼、金以部落為基礎的軍事組織,具有鮮明的邊疆防衛性質。其名稱、結構及職能在元代發生顯著變化,從中央直屬軍隊轉變為地方武裝。
4.相關考據
- 學者如王國維、陳述、蔡美彪等曾對糺軍進行考釋,研究其演變及與“乣軍”的關聯。
如需進一步了解糺軍在不同時期的具體編制或軍事作用,可參考《遼史》《金史》及相關曆史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糺軍(Jiū Jūn)一詞的意思是“整頓軍紀、整頓軍隊”。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糸(mì),表示與線相關的意義;右邊的部首是軍(jūn),表示軍隊。糺軍的總筆畫數為15畫。
糺軍一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它最早出現在《左傳·昭公21年》這篇古代文獻中。在繁體字中,糺軍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糺軍的形狀比較複雜,這種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常見了。
以下是一個關于糺軍的例句:
為了提高戰鬥力,将軍下令糺軍,加強紀律訓練。
糺軍可以組成其他詞語,例如糺紀、糺法等。與糺軍意義相近的近義詞可以是整頓、規範等。相反,如果要表達相反的意思,可以使用放松、松懈等詞語。
希望以上内容符合你的要求!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