糾糾的意思、糾糾的詳細解釋
糾糾的解釋
(1).糾纏交錯貌。《詩·魏風·葛屦》:“糾糾葛屨,可以履霜。” 毛 傳:“糾糾猶繚繚也。” 陳奂 傳疏:“糾糾、繚繚,古今語,凡屨皆有綦,經言糾糾,傳言繚繚,皆謂綦之狀也。”
(2).同“ 赳赳 ”。武勇貌。 元 無名氏 《符金錠》第四折:“十虎威名天下罕,英雄糾糾鎮京華。” 清 戴名世 《曲阜縣聖廟塑像議》:“因 子路 之好勇,而微赭其面,為糾糾武猛之形。”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這騎在馬上,挾着弓矢糾糾昂昂而來的當然是男子。”
詞語分解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 糾的解釋 糾 (糾) ū 纏繞:糾纏。糾紛。 矯正:糾偏。糾正。 集合(含貶義):糾合。 筆畫數:; 部首:纟;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糾糾”是一個漢語詞語,具有以下兩層含義:
一、形容糾纏交錯的狀态
-
基本釋義
指事物之間互相纏繞、糾結的狀态,常見于描述物體或情感的複雜交錯。例如《詩經·魏風·葛屦》中“糾糾葛屦,可以履霜”,用“糾糾”形容葛草編織的鞋子纏繞緊密,足以抵禦寒霜。
-
字源解析
“糾”字本義為三股繩子(從“糸”部,表絲線相關),後引申為纏繞、集合等動作。疊加為“糾糾”後,強調重複與緊密性。
二、同“赳赳”,形容威武勇猛
- 引申用法
在古漢語中,“糾糾”與“赳赳”通用,表示勇武雄壯之貌。例如《後漢書》提到“糾糾武夫,公侯幹城”,元代戲曲《符金錠》中也有“英雄糾糾鎮京華”的描述。
“糾糾”既可描述物質層面的纏繞(如織物、線條),也可用于抽象層面的紛繁複雜;在特定語境下還能表現人物的勇猛氣概。具體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
網絡擴展解釋二
糾糾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糾糾(jiū jiū)這個詞在中文中有多個意思。一般來說,它可以表示“糾纏不清”、“指責”或者“争論”的意思。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在某個問題或者争議上持不同的觀點,并且無法達成一緻。
拆分部首和筆畫
糾字是由纟部和丩部組成,纟部是由“纟”這個部首構成的,而丩部則是由“丩”這個部首構成的。
糾字的筆畫數目為6畫,其中纟部有3畫,丩部有3畫。
來源
糾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這本字典中。根據研究,《說文解字》這本字典是由東漢末年的許慎編纂的。糾字形狀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紡織技術,纟部代表紡織品,而丩部則表示一個糾纏在一起的線。
繁體
在繁體字中,糾字的形狀與簡體字略有不同。它在纟部的上方多了一個“糸”的部首,并且“纟”的形狀也稍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糾字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也略有不同。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糾字的纟部是由四個小點組成的,而丩部則保持不變。
例句
1. 他們糾糾著不同的觀點,無法達成共識。
2. 我們不能一直糾糾纏纏在這個問題上,需要找到解決辦法。
組詞
糾正、糾結、糾察、糾紛、糾錯、糾葛、糾纏、糾治等。
近義詞
糾結、争論、争辯、辯論、争執等。
反義詞
和諧、協調、一緻、共識、統一等。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歡迎繼續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