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觐谒的意思、觐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觐谒的解釋

進見。《晉書·隱逸傳·陶潛》:“既絶州郡覲謁,其鄉親 張野 及周旋人 羊松齡 、 寵遵 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酣醉便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觐谒(jìn yè)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莊重色彩的複合詞,專指臣下或地位較低者懷着敬意正式拜見君主、尊長或地位崇高者。其含義可從字源、古籍用例及權威辭書解釋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1. 觐(jìn)

    本義為諸侯朝見天子。《說文解字》釋:“觐,諸侯秋朝曰觐。” 後引申為下級拜見上級的正式禮儀,強調場合的莊重性。

  2. 谒(yè)

    指禀告、陳述,亦含恭敬拜見之意。《說文解字》注:“谒,白也。”即鄭重告知,後特指以禮節求見尊貴者。

二、合成詞釋義

“觐谒”融合二字含義,特指遵循禮制的正式朝見,常見于曆史文獻描述臣子拜見帝王或宗教信徒參拜聖地的場景。例如:

三、古籍典例佐證

  1. 《史記·項羽本紀》:

    “諸侯将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視。”雖未直用“觐谒”,但生動呈現諸侯敬畏觐見項羽的場景,體現該詞的文化語境。

  2. 《後漢書·光武帝紀》:

    “百僚觐谒,各依位次。”直接記載百官按禮制朝見皇帝的場景。

四、現代規範用法

根據《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教育部2002年發布),“觐谒”屬規範詞形,不宜寫作“觐竭”“觐揭”等。現代漢語中多用于曆史叙述、宗教儀式或外交文書中,如“觐谒陵寝”“觐谒教宗”。


權威參考文獻來源:

  1.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3. 王力《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4. 司馬遷《史記》(中華書局點校本)
  5. 範晔《後漢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6. 教育部《第一批異形詞整理表》(語文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觐谒”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ìn yè,主要用于古代語境中,表示下級對上級或臣子對君主的正式拜見。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指“進見”或“谒見”,帶有莊重、正式的禮節性質。常用于臣子朝見君主,或下級官員拜見上級的場景。例如《晉書·陶潛傳》提到陶潛拒絕州郡官員的觐谒,體現其隱逸性格。

  2. 結構與用法

    • 構詞:聯合式合成詞,“觐”指臣子朝見君主,“谒”指拜見、陳述,兩字組合強化了恭敬拜見的含義。
    • 語境: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常見于對古代禮儀的描述。
  3. 引證與例句

    • 《晉書·隱逸傳·陶潛》記載:“既絕州郡觐谒……雖不識主人,亦欣然無忤。”說明陶潛拒絕官場拜見,隻與鄉親共飲。
    • 近現代文獻如《查字典》例句:“觐谒大總統緻賀”,延續了其莊重用法。
  4. 近義詞與對比

    • 近義詞:進見、拜見、谒見。
    • 區别:“觐”特指臣見君,“谒”適用範圍更廣(如拜見長輩或上級),組合後更強調禮儀規格。
  5. 使用場景
    適用于曆史研究、古文解讀或文學創作中,描述正式場合的拜見行為,如“諸侯觐谒天子”“官員觐谒上司”等。

總結來說,“觐谒”是一個具有古典色彩的詞彙,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莊重性和禮儀性。

别人正在浏覽...

灞滻百乘寶镪筆記冰言不尴尬查究川貝出閤鉏鶴黛尖典刑低歹惡言詈辭泛槎飛蕩佛草撫手圪蛋勾魂怪圈關緊瞽直寒痹邯鄲虱颢蒼嚎啕黃缁毀蕩嘉殽竭誠階級矛盾精達近水樓台先得月僦椽絶樣絕症匡當祿裡梅花調扒分盤管炮張迫視剖幽析微破瓦頹垣前綏秦弦器師趣馬沈嘿折聲飾糚爽籁投漆網壇萬家生佛緯線偉業纖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