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漸漸停息。 晉 皇甫谧 《<三都賦>序》:“至于 戰國 ,王道陵遲,風雅寖頓。於是賢人失志,辭賦作焉。”
關于詞語"寖頓"的解釋如下:
根據查字典網收錄信息顯示,"寖頓"讀音為dài dùn,其核心含義為漸漸停息。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主要出現在古籍或特定文學創作中。
需要注意的是:
當前語言學界對該詞的溯源研究較少,如需深度考證,建議查閱《廣韻》《集韻》等古代音韻學典籍,或提供具體語境作進一步分析。
寖頓是一個漢字,拆分部首為宀和冖,筆畫數為19畫。
寖頓一詞源于《說文解字》,其本義為封閉的住處。在古代,人們常用它來形容門窗緊閉,無法進出的狀态。
寖頓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寢頓。
在古代漢字的演變過程中,寖頓的寫法會略有不同。古人使用篆書時,寖頓的字形中間的橫畫稍微向下彎曲,相比現代字體更加有書法韻味。
1. 整個村莊因為暴雨而陷入了寖頓的狀态。
2. 他連續工作了十個小時,感到身體疲憊不堪,需要好好休息一下,排解寖頓。
寖寝、沉寖、寖閉等。
封閉、密閉、緊閉。
開放、敞亮、通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