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羈靡 ”。亦作“羇縻”。1.系聯。《漢書·郊祀志下》:“方士之候神入海求 蓬萊 者終無驗……天子猶羈縻不絶,幾遇其真。” 顔師古 注:“羈縻,繫聯之意。馬絡頭曰羈也。牛靷曰縻。”
(2).籠絡;懷柔。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蓋聞天子之牧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絶而已。”《漢書·匈奴傳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靡不絶。”《舊唐書·徐堅傳》:“ 堅 以蠻夷生梗,可以羈縻屬之,未得同華夏之制,勞師遠涉。”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盛行東土,又夙為 蒙古 諸部落所崇信,故優禮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清 龔自珍 《對策》:“臣考 三代 之于荒服,羇縻之而已。”
(3).束縛;控制。 三國 蜀 諸葛亮 《答法正書》:“文法羈縻,互相承奉。” 唐 高適 《奉和鹘賦》:“嗟日月之雲邁,猶羈縻而見嬰。”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論二》:“古者洪荒之世……政刑未備。羈縻所及,大者百裡而已。”
(4).拘禁。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 清 李漁 《蜃中樓·授訣》:“朕見他是個有用之才,不忍加之屠戮,羈縻在 洞庭 東海 之間。”
(5).指羁縻州。 唐 皮日休 《憂賦》:“是以先王謂之荒服,後嗣謂之羈縻。” 宋 歐陽修 《<五代職方考>序》:“ 唐 之封疆遠矣,前史備載,而羈縻寄治虛名之州在其間。”參見“ 羈縻州 ”。
羁縻(jī mí)是漢語中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本義及引申義三個層面解析,常見于古代政治治理語境:
單字解析
二字結合,字面指用繩索牽制牲畜,後抽象化為對人或事物的管控手段。
合成詞釋義
作為複合詞,“羁縻”在《漢語大詞典》中定義為:
籠絡控制;維系不使脫離。
其核心是通過柔性手段實現約束與聯結的統一,而非強硬管制。
在曆史文獻中,“羁縻”特指古代中央政權對邊疆民族的治理策略:
政策内涵
典例佐證
均強調以懷柔政策維持邊疆穩定。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籠絡控制。古代指對藩屬、少數民族的懷柔政策。
參考來源(注:此為《漢語大詞典》官網,釋義可查“羁縻”詞條)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喻聯絡,維系。……古代封建王朝對邊遠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設官授爵,使之不生異心。
參考來源(《辭源》官方介紹頁)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束縛;牽制。又指籠絡使之不生異心。
唐代“羁縻府州”制度是典型實踐:
結語
“羁縻”從具象的拴系工具,演變為中國古代政治智慧的縮影,其本質是以柔性約束實現文化融合與疆域整合。這一概念在史學、政治學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反映了傳統中國“多元一體”的治理哲學。
“羁縻”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的一種特殊統治政策,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羁”指馬絡頭,“縻”指牛缰繩,合起來比喻“剛柔并濟的控制手段”。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遷以“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羁縻”作比喻,強調通過軍事威懾(羁)和經濟撫慰(縻)實現管理。
雙重手段
自治特點
地方首領在土地、賦稅、軍隊等方面享有自治權,但需經朝廷冊封,如《漢書》記載漢武帝對西南夷“羁縻勿絕”,允許保留原有社會組織。
該政策在維護邊疆穩定和促進民族交融方面有積極作用,但本質上仍是“不平等的控制策略”(《中國現代史》評述),隨着中央集權加強逐漸被更直接的行政管轄取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漢書·匈奴傳》《舊唐書·地理志》等史料。
白晶晶白心暴風襃嘉跋山涉水朝虀暮鹽帶頭刀把答應大雨遞傳跌子度關山惰懈鳄魚鉗法蘭西飛舃風虔覆被管扳子海湄黑齒赫連奸咎儉時澆堕角皮家箦潔藏解手尖刀荊婦廐牧酒人保廐尹窭民考竟賣查梨腼顔淼寥磨磨蹭蹭滂沱大雨盤磨裒積淺春翹望磬出青田犬牙鷹爪熱熬翻餅人生若寄韶齡折北私聽碎事韡曅文昭武穆相憎小米绤絺息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