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羁縻的意思、羁縻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羁縻的解釋

亦作“ 羈靡 ”。亦作“羇縻”。1.系聯。《漢書·郊祀志下》:“方士之候神入海求 蓬萊 者終無驗……天子猶羈縻不絶,幾遇其真。” 顔師古 注:“羈縻,繫聯之意。馬絡頭曰羈也。牛靷曰縻。”

(2).籠絡;懷柔。 漢 司馬相如 《難蜀父老》:“蓋聞天子之牧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絶而已。”《漢書·匈奴傳下》:“其慕義而貢獻,則接之以禮讓,羈靡不絶。”《舊唐書·徐堅傳》:“ 堅 以蠻夷生梗,可以羈縻屬之,未得同華夏之制,勞師遠涉。”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一:“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盛行東土,又夙為 蒙古 諸部落所崇信,故優禮彼教政,以羈縻外藩。” 清 龔自珍 《對策》:“臣考 三代 之于荒服,羇縻之而已。”

(3).束縛;控制。 三國 蜀 諸葛亮 《答法正書》:“文法羈縻,互相承奉。” 唐 高適 《奉和鹘賦》:“嗟日月之雲邁,猶羈縻而見嬰。” 清 恽敬 《三代因革論二》:“古者洪荒之世……政刑未備。羈縻所及,大者百裡而已。”

(4).拘禁。 宋 文天祥 《<指南錄>後序》:“予羈縻不得還,國事遂不可收拾。” 清 李漁 《蜃中樓·授訣》:“朕見他是個有用之才,不忍加之屠戮,羈縻在 洞庭 東海 之間。”

(5).指羁縻州。 唐 皮日休 《憂賦》:“是以先王謂之荒服,後嗣謂之羈縻。” 宋 歐陽修 《<五代職方考>序》:“ 唐 之封疆遠矣,前史備載,而羈縻寄治虛名之州在其間。”參見“ 羈縻州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羁縻”是中國古代中央政權對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實施的一種特殊統治政策,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字面意義

“羁”指馬絡頭,“縻”指牛缰繩,合起來比喻“剛柔并濟的控制手段”。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司馬遷以“制四夷如牛馬之受羁縻”作比喻,強調通過軍事威懾(羁)和經濟撫慰(縻)實現管理。

二、政策内涵

  1. 雙重手段

    • 軍事控制:通過設立都護府、都督府等機構行使監督權,如唐代在邊疆設置的羁縻州需接受都督府領導。
    • 經濟籠絡:給予少數民族首領世襲特權、物質賞賜,維持表面臣服,如清代對蒙古部落“優禮喇嘛教以羁縻外藩”。
  2. 自治特點
    地方首領在土地、賦稅、軍隊等方面享有自治權,但需經朝廷冊封,如《漢書》記載漢武帝對西南夷“羁縻勿絕”,允許保留原有社會組織。

三、曆史實踐

四、評價

該政策在維護邊疆穩定和促進民族交融方面有積極作用,但本質上仍是“不平等的控制策略”(《中國現代史》評述),隨着中央集權加強逐漸被更直接的行政管轄取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可參考《漢書·匈奴傳》《舊唐書·地理志》等史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羁縻的意思

《羁縻》(讀音:jī mí)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束縛、拘束、約束。

拆分部首和筆畫

《羁縻》的部首分别是⺶(羊字旁)和糸(纟字部),共有20個筆畫。

來源

《羁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韓長孺列傳》中,原文是“韓、趙、魏、中山自此以下郡縣各得其長吏,羁縻焉。”意為以地方政權來與中央政權進行約束和控制。

繁體

繁體字形的《羁縻》為「羈綿」。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羁縻》的寫法可以有所不同,常見的古字形為「羈脒」。

例句

1. 他覺得工作的羁縻束縛了自己的自由。

2. 這個城市的繁忙交通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羁縻。

組詞

1. 羁縻運動

2. 羁縻狀态

3. 羁縻國家

近義詞

1. 束縛

2. 拘束

3. 約束

反義詞

1. 自由

2. 解放

3. 放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