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積毀銷骨 ”。
“積毀消骨”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該成語警示人們重視輿論環境,理性看待傳言,避免被片面信息誤導。魯迅在《題〈呐喊〉》中亦用“積毀可銷骨”表達類似觀點。
《積毀消骨》是漢語成語之一,意思是長期積累的毀壞會最終導緻無法挽回的損失。
這個成語共由6個部首組成,分别是禾、毛、口、月、骨、彳,其中“骨”為主部首。
它的拼音分解分别是 ji, hui, xiao, gu。
《積毀消骨》的來源可以追溯到《漢書·楊陵傳》。楊陵是秦時的一位名士,他曾經因預言而受到忠告,但後來他卻沒有被秦始皇接受。這個成語便是形容了人們忽視了重要的忠告,最終導緻了不可挽回的後果。
這個成語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積毀消骨」。
在古時候,這個成語可能會有不同的寫法。例如在《莊子·齊物論》裡,出現了「積墟9x70 消禮(積墟消禮)」,意思類似于積累毀壞消失了禮儀。這也是一個舊時的表達方式。
例句:
1. 長期的劣質建設使得這座建築變得搖搖欲墜,現在再想挽救已經是《積毀消骨》。
2. 忽視了員工的投訴和建議,最終導緻公司的聲譽被《積毀消骨》。
組詞:
1. 積累
2. 毀壞
3. 消失
近義詞:
1. 累積毀壞
2. 破壞性積累
3. 毀滅性損失
反義詞:
1. 及時修複
2. 預防為主
3. 構建保護體系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