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而言之的意思、極而言之的詳細解釋
極而言之的解釋
謂把話說到盡頭。 明 袁宏道 《與仙人論性書》:“神者變化莫測,寂照自由之謂……極而言之,亦是心形鍊極所現之象。” 毛6*澤6*東 《堅定地相信群衆的大多數》:“說這個話是極而言之,把問題講透。”
詞語分解
- 極的解釋 極 (極) í 頂端,最高點,盡頭:登極(帝王即位)。登峰造極。 指地球的南北兩端或電路、磁體的正負兩端:極地(極圈以内的地區)。極圈。北極。陰極。 盡,達到頂點:極力。極目四望。物極必反。 最高的,最終的:極點。極限。極端。極緻。 國際政治中指綜合國力強,對國際事務影響大的國家和國家集團:多極化趨勢。 準則:為民立極。 疲乏:人極馬疲。 古同“亟”,急。 古同“殛”,殺或罰。 副詞:表示最高程度
- 之的解釋 之 ī 助詞,表示領有、連屬關系:赤子之心。 助詞,表示修飾關系:緩兵之計。不速之客。莫逆之交。 用在主謂結構之間,使成為句子成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 代詞,代替人或事物:置之度外。等閑視之。 代詞,這,那:“之二蟲,又何知”。 虛用,無所指:久而久之。 往,到:“吾欲之南海”。 筆畫數:; 部首:丶;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極而言之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極而言之”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使用可歸納如下:
1. 基本釋義
指從最極端的情況來讨論問題,把話說到最徹底、最盡頭的程度。常用于強調某種觀點或假設的極端性,以凸顯問題的核心。
2. 出處與演變
- 古代文獻:最早見于明代袁宏道的《與仙人論性書》,原文為“極而言之,亦是心形煉極所現之象”,用于哲學層面的讨論。
- 現代應用:毛澤東在《堅定地相信群衆的大多數》中引用此成語,表示通過極端假設來透徹分析問題。
3. 語法與結構
- 詞性:緊縮式短語,可作賓語或分句。
- 構成解析:
“極”指極端,“言”表示論述,“之”代指讨論對象,整體強調以極限視角展開分析。
4. 使用場景
- 正式場合:如學術文章、演講辯論中,用于總結或強調問題的極端性(例:“極而言之,氣候變化可能威脅人類生存”)。
- 日常對話:簡化表達複雜問題(例:“極而言之,若所有人都躺平,社會将停滞”)。
5. 相關對比
- 反義詞:藏頭露尾(形容說話不直截了當)。
- 近義表達:“退一萬步說”“極端假設”等,但“極而言之”更側重邏輯推導的徹底性。
示例參考
- 《道德經》第四十七章以“不出戶”“不窺牖”等極而言之的手法,強調理性認知的重要性。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該成語通過極端假設幫助深化讨論,兼具哲學思辨與實用價值。如需更多例句或出處細節,可參考漢典、詩詞名句網等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極而言之
《極而言之》是一個成語,意為用極端的方式簡潔地表達出一個觀點或結論。
這個成語由兩個部分組成,第一個部分是“極”(音jué),表示極端或極度的意思;第二個部分是“而言之”(yán zhī),表示以某種方式來表達或陳述的意思。
《極而言之》這個成語源于古代的《論語》,其中有一句話“對于親而不善其言者,吾善疏之;對于不親而善其言者,吾亦善疏之”,意思是“對于親近而言辭不恭敬的人,我會以親切的方式疏遠他;對于不親近而言辭恭敬的人,我也會以親切的方式疏遠他”。後來這句話演化成了《極而言之》這個成語。
《極而言之》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是「極而言之」。
在古時候,「極」的寫法稍有不同,使用「斤」(jīn)作為部首,表示極端;而「言」的寫法則是使用「言」(yán)作為部首,表示言辭或語言。這與現代的寫法有所不同。
例句:他的觀點極為激進,極而言之就是要推翻整個政治體系。
組詞:極端、言辭、極力
近義詞:極盡、盡言、言之鑿鑿
反義詞:克制、謹言慎行、言而不信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