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立無依;孤立。《後漢書·蘇不韋傳》:“豈如 蘇子 單特孑立,靡因靡資。” 晉 李密 《陳情事表》:“外無朞功強近之親,内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弔。” 唐 柳宗元 《寄許京兆孟容書》:“每當春秋時饗,孑立捧奠,顧眄無後繼者。” 明 楊柔勝 《玉環記·韋臯延賓》:“志覓封侯,孑立難謀不自由。何幸相逢萍水,飛舄遙臨,光賁遐陬。” 清 趙翼 《六哀詩·父執杭應龍先生》:“繄餘少偏孤,孑立四無倚。”
“孑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jié lì,其含義和使用場景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茕茕孑立”的典故,可參考《陳情表》原文或相關文學解析。
《孑立》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jié lì,意思是單獨、孤零零的樣子,形容與他人或環境相隔離、孤立無援的情況。
《孑立》是由“子”和“立”兩個部首組成。它的部首“子”的意思是兒子,表示子孫後代,而部首“立”的意思是站立。《孑立》的結構比較簡單,共有6畫。
《孑立》這個詞來源于《詩經·小雅·鶴鳴》:“鶴鳴九臯,聲聞于野。孑立無依,将何歸?”表示一隻孤零零的鶴在野外鳴叫。在繁體字中,孑的形狀稍有不同,為孒。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孑立的寫法多樣,包括左右結構、上下結構等。以左右結構為例,左邊為“子”的上半部分,右邊為“立”的下半部分。
1. 他感到自己在這個陌生的城市裡孑立無援,十分孤獨。
2. 這個人個性孑立,不善于與他人交流。
1. 孑然:形容單獨、孤單的樣子。
2. 孑遺:形容孤立、寂寞的遺存。
3. 孑然一身:形容一個人獨立、孤獨的狀态。
孤立、單獨、孤獨
交往、互助、歸屬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