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挾持恫吓。《三國志·魏志·陳琳傳》:“ 進 欲誅諸宦官,太後不聽, 進 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後。”
“劫恐”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需結合曆史文獻和現代解釋綜合理解:
挾持恫吓(主流解釋)
多指通過武力或威脅手段逼迫他人服從,屬于動詞短語。該釋義源于《三國志·魏志·陳琳傳》中的記載:“進欲誅諸宦官,太後不聽,進乃召四方猛将,并使引兵向京城,欲以劫恐太後。”
遭遇災難時的恐懼心理(少數解釋)
部分詞典将其視為成語,分解“劫”(災難)與“恐”(害怕),指面臨危險時的心理狀态。
由于部分詞典(如)與曆史典籍(如、8)存在解釋差異,建議優先參考權威古籍或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其含義。若用于學術寫作,推薦注明引證來源。
劫恐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漢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劫的部首是力,總筆畫數為7;恐的部首是忄,總筆畫數為3。
來源:劫恐的來源不明确,可能是古代人們面對劫難所産生的恐懼感而形成的詞語。
繁體:劫恐的繁體字為劫恐。
古時候漢字寫法: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劫恐的基本結構和形狀保持不變。
例句:面對山火的蔓延,居民們心生劫恐。
組詞:劫機、恐慌、憂劫、恐吓。
近義詞:驚恐、惶恐、恐懼。
反義詞:勇敢、豁達、泰然。
【别人正在浏覽】